柬埔寨古城吳哥在西元9至13世紀之間曾經數度受高棉的統治,並被視為高棉文化的首都,其後首都南遷至金邊,由於灌溉和道路系統均遭廢棄,此城逐漸覆沒於叢林之中。古城佔地寬廣,分布的範圍從東到西超過了50公里。神廟吳哥窟位在其內的一區,建在昇高的地面上,外圍環繞著人造壕溝,以對稱的方式配置在一處基座上,台座向中央寶塔方向漸抬高,最高達到65公尺。長長的柱廊連接內外層的九座寶塔,四面的每道台階,都以中寶塔為圓心,級級上升。通過石板步道,再登上壕溝上方成列的石雕像的階梯,才能進入基地內部。高高的中央寶塔表現了精神世界和神祇以山岳為家的特色,也可能是為表現對祖先神靈的崇拜而建造。 1867年巴黎曾經展出很多出土自此基地的文物,和一大段神廟建築的模型,揭露出足以和西方古典哥德建築並論的成就,與一段偉大而鮮為人知的文明。其山型建築技術,迄今仍為建築學難解的謎題。建築地點:柬埔寨吳哥窟年代:12世紀建築高度:65公尺建築構造:石造建築類型:神廟
中央寶塔。位在第三層台座的中央寶塔,為九座高塔中的焦點。中央神殿用樓閣式的塔和有頂蓋的柱廊連結外層。其次,整排台座的高峰是中央塔,其造型符合印度教對男性器官的象徵(Linga),或是地球上山岳形狀的神廟,同時代表了印度神話中神聖的須彌山。 寶塔。石塔的塔頂以連排的石塊砌成,內部的樑底磨平後創造出圓拱的效果。天花板適時以貼金箔的木桁裝飾。 石材結構。這座建築主要是以石材建造而成,牆面刻有細部淺浮雕(basreliefs);作為支撐的石塊和假拱式的高塔上,處處是以砂岩和火山岩雕成的生動人像。高棉人發展出來的結構方法,顯露出從木構架到磚石結構的轉化過程。拱頂和仿竹屏風形式的牆面等類型的裝飾主題,使早期的結構形式變得很硬。 外層低列柱。從連接主要高塔間的外環廊道開始,有一長排的柱廊。廊道的牆面是整排的石浮雕,雕刻著女神和史詩的場景。 廊道上方的彎曲的屋頂,是以石塊為承材疊砌而成,但上面雕刻的形式卻是模仿一道相疊的屋瓦。 毗濕奴(Vishnu)12世紀的高棉創建者最初可能是為了榮耀古代諸神而建神廟。毗濕奴是印度教重要的神祗之一,被尊奉世界的保護者和道德規範的整頓者。最著名的是他有十個天神的化身,會現身保護好人或防範世間的邪惡。其中最重要的羅摩(Rama),是無懼且高貴的法律執掌者;黑天(Krishna) 則具備無私的大愛。毗濕奴手上握著創造、統治、純潔宇宙和心靈知識力量的各式象徵,十次下凡救世。據云他有一千個稱號,最常見的有那羅衍、救世主、訶利、世界主等。 這條通往主塔的大道,寬12公尺,長540公尺,石製的蜿蜒的長扶手欄杆以蛇神(snake deity)為造型,或稱naga。 如火炬火紅的顏色仍殘留在柱子與屋頂上,不禁遙想當年帝國的輝煌,電影”古墓奇兵”取這裡為場景之一。 這條兩百公尺長的長廊,佈滿浮雕,?說古印度教兩部史詩類的著作:《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拉瑪衍那》( Ramayana )的故事,以及吳哥王朝的豐功偉業。 這是毗濕奴的造型(Vishnu),但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man II),希望他能重生為毗濕奴,所以這毗濕奴又以他的臉為造型。 每一位仙女(devata)的動作、髮髻、服飾,沒有一尊是重複,顯示吳哥王朝時化美學高度發達的程度。 See: Neil Stevenson 著,何心怡譯,《世界建築名作》,台北市,遠流,初版,2000,p28-29。 吳哥窟空照圖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