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問路

嵌入:
文字-A A +A

在前幾周,我們陸續介紹了北歐的丹麥和芬蘭,

因應人口高齡少子化的最新對策,

就是盡一切努力,鼓勵民眾從事適當運動來延緩失能。

     其實在人口老化快速的台灣,這些作為一樣迫切需要,政府即將投入132億,採購各種促進國民體能的設施,很多地方也都有以「健康促進」和「預防失能」為名的活動和器材補助。不過這些措施是不是真的切合需要呢?獨立特派員周傳久、鄭仲宏這週帶您到屏東實地觀察。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育英_美和_護理人IRE

閱覽"投石問路" 台灣健康促進活動省思短片,幾方面回應:
首先: 個人認為健康生活型態,政府的角色應該是在政策面策動創造支持健康生活型態的"環境"。
本人同意公務部門在辦理健康促進活動似乎有"消耗預算"及"流於形式"的傾向。這是一個目前有待產官學社區民眾一同努力的議題。
曾有機會參與社區公務衛生部門的癌篩活動,發現這些人員為了"目標數"疲於奔命,另具癌篩正面看待的民眾主動參與,但多數社區民眾卻冷眼看待諸如此類活動。
不論從工作人員業務推動的"動機和態度"或者是民眾的回應,讓我思考的,其實不是活動本身,而是台灣民眾對何謂健康生活的認知和力行。很多的改變,不能從年老階段才力行"健康生活型態" 倘若如此,原舊有觀念例如"功利及利及見效..." 不改,從上到下,從官方到社區,大家都在進行"形式運動"
此外,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台灣民眾的生活型態和習慣,所反映出的是現代台灣人的"價值觀和信念" ,惟有從觀念的調整才能從制度中破繭而出,此點也令我思考在"流於形式的體制裏" 身為學者的我可以更實際貢獻的是...

NKNU16

俗語說得好「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民眾參與活動獲得多少?活動的效益如何?真的值得相關部門關心。
在影片中有一章節討論健康器材的使用,健康自主管理,我個人非常贊成,而且還希望政府在各公園或各社區活動中心設置。因為雖然使用健康器材無法像專家所說的真正強壯肌肉,但是當白天年輕人都不在家,老人沒生產能力,要他們花每月一兩千的老本去健身房是不容易的,如此一來只能孤單守在家或到公園逛逛,等老化。因此政府能注意到老人的需要,我很贊成。對他們來說,不花錢卻能有健身器材免費使用,沒有強身應該也能安心吧!

丹丹

真的很誇張
根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表面上說是促進健康
但是實質上根本就是政治家的政見發表會
大家也只為了贈品而來
實質上根本沒有吸收到什麼東西
或許就是台灣人的民族性吧
有東西拿就拿 不拿白不拿
然後下次投票就投給誰
實在是非常糟糕的一種現象

一隻豬

看完這篇報導,我心裡只有一個os天啊!也太可怕了吧!用這些表面功夫去騙自己,認為好像有用有徹底做到防老活動。看完後,雖然我知道這樣說,真的有點說不起自己國人,但我真的覺得很可悲,因為當記者問參與活動的市民時,沒有人回答的出來,很勉險就是為了獎品而來,但卻因被獎品誘惑而一直說有用有用。看了裡面的許多反差畫面真的覺得難過。其實政府也真的沒有缺資金,不要只學表面,多多認識實際的那一面,徹透一點吧!我只能對政府與市民們包括我自己這麼說了。

陳思宇

台灣高齡人口越來越多,政府或許做了許多事情想讓銀髮族們能又更好的生活,但看看那些名義上是為了老人而辦的公益,實質上感覺卻比較像是讓政治人物露臉的平台,甚至內容變成提供贈品、摸獎等為主,根本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讓銀髮族能有健身器材固然是好事,卻沒人控管,這樣器材上的使用若有危險該怎麼辦?而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使用器材又是否真的能達到健身的功效?感覺台灣政府並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是根本沒有真正的花心思去思考、去站在老人的角度,看看他們需要什麼,就一味的提供看似對他們有利的服務,但事情做一半,真的會比都沒做還要好嗎?
或許政府該真正的設身處地,替老人著想,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服務。

欣

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已經進入了高齡化社會。隨著高齡人口的成長,長期照護的需求也不斷地增加。現在,時常可以看到政府舉辦許多有關老人的活動,但去參加的老人真的能了解活動所欲傳達的真諦嗎?許多活動,以豐厚的獎品吸引人潮,以活動的宣傳來說,這樣的效果十分不錯,但獎品的噱頭是否會因此掩蓋了活動的宗旨呢?所以,在辦活動的時候,應調整活動的內容以及方式,務必使活動的真義能夠正確傳達給民眾,以避免經費的浪費。
在影片當中,看到許多年齡層的體適能參考值,但是為何沒有65歲以上老人的體適能參考值呢?這點,我覺得是個值得改進的地方。畢竟,台灣的老年人口愈來愈多;隨著醫療的進步,人們也愈活愈長壽。所以,65歲以上的體適能參考值實有其必要,這樣不僅能使老人們有個對照的標準,也可以使他們和其親友更加了解他們本身的身體狀況。

海

  看完這部影片後真是心有戚戚焉,深深覺得政府在促進健康的這項政策中,立意雖好,執行力與專業力確有待加強,像是在運動會上宣揚健康生活時,卻在場地內外擺設不健康的飲食,感覺真的很諷刺!且從小到大在運動會的開幕典禮時,幾乎沒聽過有人在宣傳健康的知識觀念給大家,通常就如同影片一樣總是給依些有政治目的的人說話,感覺比較像是在辦政見發表會而非運動會,似乎本末倒置了,深深覺得政府應該要好好的規劃政策,並參酌專家學者的意見後,再來徹底執行,而不是總是草草的了事,這樣只是把人民的納稅的錢浪費掉,且又沒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覺得台灣政府做事的態度總是不夠謹慎,很對事情似乎只要有個名目,有媒體報導,如此就對人民有個交代,個人覺得這樣的態度很不可取,十分糟糕,有待檢討,難怪新加坡等國家的政府官員總是受人敬重,反觀台灣人對政府官員卻十分不屑。

路過的廢物

我認為辦活動讓大家來認識運動的意義及重要性是個不錯的方式,但活動可以再想些更有創意的方法,不只是單純用贈品這些方面來吸引民眾,如同有人提到的,往往使活動的意義變質,但假若活動更有趣些,也將使更多人產生興趣前來參加。
常常在學校操場又或是文化中心看到許多老人在運動,而且通常運動往往是好幾個人一起,所以相信只要把運動推廣成功,影響的那塊人也將影響另一塊人,運動嘛,人總是喜歡成群結隊的一起流汗。

胡愷慈

影片當中顯示了政府有很好的想法想推動老人運動這一塊,常常在許多地方會有地域性的運動會或者是體能測量,但是往往為了吸引名眾來參加而用摸彩或是問答來拿獎品。可是這反而是讓參加者無法真正吸收這個活動的意義而讓活動變質,另一個令我深刻的是老人家仰臥起坐坐不起來還有志工在後面推,這不僅會傷到老人的脊椎,也讓政府所做出來的統計不會是真正反映出人民的現況。

胡愷慈

影片當中顯示了政府有很好的想法想推動老人運動這一塊,常常在許多地方會有地域性的運動會或者是體能測量,但是往往為了吸引名眾來參加而用摸彩或是問答來拿獎品。可是這反而是讓參加者無法真正吸收這個活動的意義而讓活動變質,另一個令我深刻的是老人家仰臥起坐坐不起來還有志工在後面推,這不僅會傷到老人的脊椎,也讓政府所做出來的統計不會是真正反映出人民的現況。

張語彤

「投石問路」,提到政府很多經費使用都是舉辦大拜拜一般的免費活動吸引人潮,然而運動習慣的建立與知識並不是一次活動就能建立,其實在高師大的體育系學生,他們的運動知識都超豐富,並且都很熱情與熱心的願意回答問題,然而影片中提到芬蘭與台灣的不同有一點在於,兩地的老人訓練者服務處境的差異,如果台灣政府可以提供完善的計畫,提供師院體系的體育系學生機會與保護,這樣對於學生的出路與老人的健康,會有更有效的幫助。

張慧嬅

我想是因為文化的關係,所以凡事求速成,只要數據呈現出來是好的,就能嘩眾取寵的說自己政策得當。所以才會出現,用免費的贈品利誘人民、用背題拿獎品的方式去告知人民這樣的健保知識。
我覺得台灣應該從根本做起,一邊進行台灣老人運動的相關研究,也一邊進行健保知識的演講,我認為不只在老人這塊,我們嚴重缺乏相關知識,在其他健康醫療部分,台灣人也是一知半解!所以衛生署應該提供相關免費講座或是活動。

李昀儒

我的老家在雲林莿桐鄉下,對當地的老人來說農會是一個陪伴他們很重要的社團,我的阿嬤本身也是婦女會的一員。台灣農業社會其實比任何行業更早踏入高齡社會,裡面除了有產業上面的產銷班以外,還有家政班和許多的運動性社團,有時候農會會聘請講師來為他們做ㄧ些生活講座或者體操課,偶爾也有免費的健康檢查。除了這些公部門辦的活動,他們也會自己組成圓極舞團或者打太極拳的團體,地點通常都是村中國小的操場,最常見的活動當然還包括在台灣觀光產業占有一席之地的阿公阿嬤旅行團,對他們來說出外踏青也是很重要的一項體能活動。
看到影片中的健康活動,我彷彿也依稀記得里上也曾辦過相關的活動,只是規模比較小,參加的人少,但是領獎品、市民代表的致詞樣樣都不缺,至於我參加過後同樣也是對那個活動的內容一點印象也沒有,但是若要認真思考推廣老人健康的政策,若要普級,除了辦活動好像也很難吸引民眾前來參加,若要宣傳健康的觀念,恐怕需要發揮更多的創意。至於看到那些長青中心的健身器材,老人們總是會對器材的使用方式有自己一套的方法,就像我曾經在公園裡看到老人在推鋼鐵做的搖椅當作是健身一樣。另外看到影片中那些跳健康操的老人們,除了加減可以運動之外,我想他們更在乎的是與同齡的夥伴一起參與的感覺,或許在台灣老人的心目中,心靈的健康要比身體上的重要很多。

曾寧

 台灣現在面臨了一項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人口老化,顧名思義年老的人愈來愈多,增加的同時,社會的負擔也不停加重,為什麼?因為隨著年紀的增長,人的體能下降,抵抗力變弱,若平常沒有運動健身保養身體的習慣在老年實問題會一一浮現,影片裡提到許多健身器材,這些昂貴的健身器材真的都用到淋漓盡致了嗎?對老人家而言,這些健身器材真的可以加強他們退化的膝蓋,鬆脫的骨頭嗎?或許政府不該只是一味的花錢買器材,而是認真思考這些銀髮族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杜建志

影片的大標下得很好,「投石問路」,在台灣對高齡關懷剛起步之時,更多的採訪和紀錄,是對未來的鋪陳;影片的前段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行為,「辦活動」,這確實是台灣這個環境在要宣傳某些觀念,或想增加曝光,最常見的手段之一,政治人物競選期間,就會故意多說一些話,來讓人民對他們有印象,充場面、作假象,達到吸引人潮的效果,卻模糊了活動本身的焦點,也就是所謂的初衷,幾乎變成了領贈品,上電視才是目的,那旗幟上大大的標語不就成為諷刺?其次是我看到有一個人的回答是:「看到很多人往這邊來,所以我就來了」,真是一語道破現代人隨波逐流的陋習,回答問題的嗯嗯啊阿不知所云,更暴露了人類缺少思考,思想空洞的證據,除了影片所想探討的主題外,也連帶點出了現代人的通病;老人中心的設施,似乎失去了原本的美意,更可以說非常美中不足,無人管理無人教,器材每15分鐘斷電一次,搞得老人們好像玩大風吹一樣,還要搶位置,這不是荒唐至極?台灣真的要以外國為借鏡,不要只是害怕責任歸屬問題,把問題通通踢皮球,無私的奉獻,才是對老人照護最有效的利器。

王瑋婷

老人活動等的市平常我們少為接觸到的活動,政府有許多關於老人的政策福利、活動,是想幫助老人身體可以更多的運動,以及增加更多知識。但是這樣子活動的舉辦的效果,老人對自身的了解到底多了多少,政府的福利政策或是舉辦活動的方式,可以滿足老人多少的需求,抑或是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們重視新聞上所播的老人活動或是所參與的,年齡層次跟活動內容是不是相符合,對於政府到底對老人活動的本質到底了解多少,提出一個疑問。

李欣佳

 剛開始對於這段影片的標題我有些疑惑,不過後來看了影片之後好像就能理解了,這段影片是在討論政府針對關於老人健康的活動和補助的看法,讓我有很深的印象。
  老人現在在社會中的比例越來越多,我們應該更重視他們的身體健康,許多政府舉辦大型活動吸引人潮,但卻模糊焦點;設置健身器材,卻沒有告知他們正確的健康知識和使用方法;運用預算時只想到如何成事,卻沒有考慮事後成效,這些都在看影片之後我才開始省思,驚覺自己忽略了許多荒唐的社會現象,影片中說的沒錯,鼓勵銀髮族從事適當運動已延緩失能、促進健康,不是衝著一股熱忱就夠,應該仔細想想是否切合他們的需要。
  看到運動會中,官員忙著介紹選舉參選人,我感到傻眼,原本想關懷老人的美意,卻成了政治人物作秀的場所,如果大家對於老人關懷及健康促進的議題都這樣漠視、忽略,那麼這些努力又有什麼意義呢?

Wilbur

人口老化,在臺灣來?,可說是逐漸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狀態,這也是?何越來越多的預防以及對策出現,政府也在不斷提倡活動的呈現,主要都在鼓勵老年人要注重身體,開始預防,而最主要的就在於推動運動。這是由於惟有透過運動才能阻止老化的速度,並且也可不斷的刺激神經。但,在看完投石問路的瞬間,我就會想起了裏頭的最初的那段話語,現代很多的地方都以「健康促進」和「預防失能」為名的活動和器材補助。不過這些措施是不是真的切合需要呢?在影片中,可看出,獨立特派員問了許多的民?有關于他們來到這個熱鬧的場所是?了什?,我們從中可看出,其實很多人都是來湊熱鬧,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一回事。我們可看到人都是本著好奇心而來,並且人們根本就不知道一天該運動多少,器材的補助並不會改變得了這些狀態。因此,政府該和民?一起合作,對政下葯纔是最有效的方式。

5

加入時間: 2007.06.20

獨立特派員

加入時間: 2007.06.20
1,320則報導
1,19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獨立搬家公告】

2012-12-13
瀏覽:
7,899
推:
0
回應:
0

小小農夫在萌芽

2012-12-13
瀏覽:
5,062
推:
4
回應:
0

幸福‧食在好農

2012-12-13
瀏覽:
4,755
推:
1
回應:
0

牛糞傳奇 田未秧

2012-12-13
瀏覽:
5,467
推:
8
回應:
0
15:22

混障的人生舞台

2012-12-06
瀏覽:
6,785
推:
3
回應:
1
20:49

康家要找家

2012-12-06
瀏覽:
5,969
推:
5
回應:
0
17:37

帶種的女人

2012-12-06
瀏覽:
4,999
推:
9
回應:
0

重要公告,部落格搬新家了!

2012-11-30
瀏覽:
4,342
推:
1
回應:
0
16:19

目標720小時

2012-11-29
瀏覽:
4,234
推:
1
回應:
0
16:43

台東醫療啟示錄

2012-11-29
瀏覽:
4,494
推:
6
回應:
0

投石問路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61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61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