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庭燎之光》王文志 裝置嘉義情

2010/03/05 00:36
6,317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黃沛羽/嘉義報導】

  曬得古銅色的肌膚,配上及肩的捲髮,嘉義在地藝術家王文志不畏豔陽,認真地監看2010年嘉義燈會特色燈區現場的施工情況。王文治不但擔任今年嘉義燈會祈願燈區的總策劃,也為特色燈區設計了裝置藝術作品《庭燎之光》,以原木為素材,展現在地特色。

 《庭燎之光》指的是古代貴族在庭園燃起的火堆,有趨吉辟邪的意涵,王文志希望能藉此為嘉義燈會帶來興盛與光明。他為了表達出嘉義早期以木材聞名的城市特色,作品使用樟木與烏心石木等33根原木架構而成,高達25公尺。他刻意不抹除木材上從國外採購、運送時的噴漆、標籤,王文志認為,樹的年齡遠比人長久,種種痕跡都是樹的歷史,保留痕跡也是一種與自然的對話。在《庭燎之光》設計過程,王文志必須了解材料、結構,並和架構人員進行討論,他形容自己的工作:「設計裝置藝術就如同蓋房子一樣,要和許多不同的人接觸,也要考慮實際架設層面的問題。」此外,他特別把《庭燎之光》設計成中空的內部,讓民眾可以進入《庭燎之光》之中,以不一樣的角度欣賞。比起單純被觀看的雕塑,裝置藝術與民眾多了一份互動,少了一份距離。

照片


《庭燎之光》的巧思,能讓民眾由內往外欣賞。

記者黃沛羽/攝影


  王文志形容自己是個較晚才被啟蒙的藝術家,因為不愛念書,從協志工商畢業後就進入社會工作,直到30歲才因為放不下對畫畫的熱愛,決定回頭就讀大學美術系。40歲時,他向幾個朋友籌錢遠赴法國,本來打算進入大學繼續讀書,不過法國當地的藝術老師告訴他:「對藝術家來說,經驗和作品遠比學歷重要多了。」因此王文志在法國四年雖然沒有得到文憑與學位,但憑著賣作品給美術館維生,到處看展、觀摩與學習,反而讓他眼界大開,為未來的創作累積不少能量。王文志在2001年在威尼斯雙年展參展後開始展露頭角,之後又在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館贏得最佳劇場技術運用金牌獎、獲邀到美國波特蘭當代工藝博物館舉辦個展。王文志認為,藝術是一項必須全心投入、勇於作夢的事業,應該趁年輕見見世面,才能提升作品的意境。在十多年的過程當中,他甚至放棄過許多去大學教書的機會,只因為他始終認為,和安穩的生活比起來,持續地創作才是藝術家的本份。
 
  早在嘉義市鐵道藝術村尚未設立之前,王文志就曾租下鐵道倉庫為工作室,是鐵道藝術村的開創人之一。但因為他創作使用的素材多取自大自然,也希望能有一個比較單純的工作環境,目前主要的工作室則是在嘉義縣梅山鄉。有了以前比賽、參展的名氣跟經驗為基礎,現在王文志反而可以更自由地選擇他喜歡的環境創作,不需要在都市地區爭取曝光。他表示:「一個藝術家有了名,人家自然而然就會找上門來,工作室在哪裡反而不重要。」王文志從小在嘉義長大,現在又從嘉義汲取創作的養分,讓他的作品處處展現出在地風格與對鄉土的情感。
照片


因為投入創作,王文志從伐木工成為藝術家。

記者黃沛羽/攝影


  30歲才開始練畫,王文志在藝術的路並不比其他藝術家順遂,不過因為勇於追求、實踐自己的想,從伐木工一路成成了穫獎無數的藝術家。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