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瑰寶生機再造 數位珍藏薩克斯風文化
【靜報記者 周桑如/台中報導】台中縣后里鄉曾經有薩克斯風故鄉的美名,過去曾替許多國外品牌大廠代工,近年卻面臨了轉型的困境。「不忍心看著這麼好的傳統產業沒落,卻沒有人知曉它的重要性。」極力推動薩克斯風數位典藏計畫的周明,語帶辛酸地講述著一開始推動的想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國科會117萬補助下推動了「福爾摩沙之聲 ─ 品牌行銷產業平台」計劃,利用數位化保存可能會因天災人禍、歷久變質的手稿、畫作、模型、器具、零件等。這個計畫現有的薩克斯風產業史資料庫由「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提供,以張連昌人物為軸線發展出來,以其歷史文化實踐品牌行銷。周明認為:「薩克斯風擁有豐富產業史和人文史就是值得典藏的文化瑰寶。」
周明擁有十年經驗從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工作,也是擔任本次薩克斯風數位典藏計畫的計畫主持人。他表示,「文化瑰寶的生機再造工程,不能再單以保存為目的。」
民國36年,台灣第一把薩克斯風出自台中縣后里鄉張連昌之手,寫下樂器製造史首頁。后里鄉是全世界薩克斯風製造的佼佼者,僅次於法國、日本之後,連樂器製造大品牌YAMAHA的薩克斯風也是MIT(Made In Taiwan)。
「以薩克斯風來說,MIT薩克斯風雖然在世界各國小有名氣,現在中部地區做薩克斯風的廠商也很多,但真正叫得出名字的還是YAMAHA、SELMER或是邱比特,這些都不是台灣品牌…」哈薩克樂團的薩克斯風樂手林明達在讚譽國產品質同時,不免也興起喟嘆說道。
從台灣的薩克斯風產業史來看,過去台灣僅以代工為主,沒有建立自我品牌,MIT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有限。周明預言說:「未來世界上90%以上的薩克斯風加工業,將移轉到便宜勞工的中國大陸。」透過薩克斯風數位典藏計畫,注入創意內容以再造生機,周明鼓勵代工廠自創品牌,以防在長期代工後,淪為夕陽工業的蕭條光景或是只能出走至中國大陸。
「連昌牌LC」 是台灣少數僅有的薩克斯風自創品牌,因為2000年經濟部的企業轉型計畫而有自創品牌想法,也是這次典藏計畫在產業界的合作對象之一。
主要銷往歐洲的連昌牌LC的總經理王彩蕊說:「小企業要在國際上與大企業抗衡靠的就是產品品質,原料的使用和製造時的謹慎度都很重要,建立好口碑是唯一途徑。」另外,她也提及,「參加國際型展覽,像是『德國法蘭克福展』、參與研發工作和到公共場合表演,都能讓自創品牌擁有自己一片天。」
對於科博館的薩克斯風數位典藏計畫,王彩蕊肯定政府致力保存先人文化遺產的做法,但是,王彩蕊指出,整個計畫案所帶來的成果效益還是有待觀察,不過她相信「努力才會有收穫。」
為了讓網頁不枯燥乏味,更具可看性且引起共鳴,周明運用影片、音樂、表演、動畫等多媒體資料介面,保存擁有豐富產業史和動人的地方小鎮故事。周明表示,這種採用多元資源共享的媒體平台,將會利於文化輸出。
透過行銷與政府機關的協助,周明期望在今年七月底時,等到網站全部建置完成後,能夠喚起社會對台灣鄉土手工業重視,再造群體凝聚,讓薩克斯風的浪漫情調永遠留傳。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