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犯罪者,「醉」不可赦?

2020/11/02 21:00
2,014次瀏覽 ・ 1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醉」傷人-那些心碎的故事

酒駕受害者家屬 李子婷:「發生在我小學的時候,然後那時候剛好新年,我爸爸和弟弟去親戚家吃飯,然後回來的時候,然後就這樣子(被)撞上,之後送到醫院就是,就走掉了,就救不回來。」

根據警政署統計,近五年來全台累計有836人因酒駕車禍身亡,許多家庭因此破碎。

酒駕受害者家屬 李子婷:「小時候當然一定沒辦法接受,因為畢竟你就剛失去兩個親人,那長大之後就是還是有一直在想這件事,可能看到其他人都會說他爸爸媽媽帶他們去哪裡玩,還是什麼學校活動,家人都會來參加,然後我都是一個人。」

 

「醉」難防-關於酒駕犯罪者

近幾年來,國內酒駕傷亡人數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酒駕再犯率卻緩緩上升,酒駕累犯成了最棘手的問題。多數犯罪者常常抱持著僥倖的心態,缺乏罪識感,導致悲劇上演。

為了防止酒駕累犯再度釀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後,酒精鎖在109年3月1日正式上路。使用者(受限駕駛人)需要在開車前,對著酒精鎖吹氣,酒測值合格後才能發動引擎。但,酒精鎖真能鎖住累犯們的僥倖心態嗎?

嘉義縣監理所駕駛人管理科科長 黃崇晟:「加(酒精鎖)大致上就是要六萬塊的一套設備,裝在我們這個受限駕駛人的車上,不依規定駕駛裝設有酒精鎖的車輛,他的處罰六千到一萬二的罰鍰,剛提到民眾僥倖心態就是會有這樣的一個心理,被抓到了開單,他就是罰六千塊,可是裝機(酒精鎖)就要花六萬塊。所以他會有這樣的一個心態,來逃避裝機(酒精鎖),目前我們遇到的執行面的一個困難是這樣子。」

 

「醉」有應得-酒駕罰則爭議

這些年來,酒駕罰則不停的修改,修法後的刑度也確實變重。但主流民意與法界看法卻不大相同,民意普遍認為修改後的酒駕罰則仍不足以遏止犯罪,不過法界學者卻對持續修法的必要性有所質疑。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盧映潔:「一直都知道說那種馬路三寶,或者是反正那種違規的事情,造成的交通的那個死傷,其實是更多。也就是說立法委員他們為了要去迎合民粹的那個現象,所一再的提高這個刑度,那你去比較它跟其他的那種過失致死,就是那個刑度就會差異很大,也就是說過失致死就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已,你如果是前面因為酒駕致死的,就會到跟殺人罪差不多一樣重,你去對照一下就會知道說,它那個立法是有問題的,你不去處理這個……當他飲酒的時候會去開車這件事情,只是想說之後反正放他去開車,然後開車之後就會出事,然後再把他送到監獄,其實後端的手段根本沒有辦法解決那個(酒駕)問題。」

酒駕受害者家屬 李子婷:「酒駕的被害者家屬其實沒有得到什麼很好的補償。就是有時候有人可能一句道歉就這樣子,自己覺得沒有很滿意這樣的制度。」

 

「醉」心碎-無法癒合的傷痕

有時候,我們會將酒精與快樂連結在一起,卻可能忘記酒精也能造成遺憾與傷痛。我們都知道酒駕零容忍是國家一直努力的目標,但如何不讓它只是淪為口號,刑罰並不是唯一解藥, 。每個碎裂的酒瓶,就如同一個個破碎的家庭,酒駕悲劇也許已經在被害者家屬心底刻下一道永遠無法抹滅的裂痕。

酒駕受害者家屬 李子婷:「長大我還是一直讓自己想說要釋懷,其他人問到這件事也問我說,你還會在意嗎?那我說的都是,我已經釋懷了,我已經不在意這件事了,可是想到我還是會偷偷哭,我真的很想他們,很想他們再繼續待在我身邊,然後,希望他們能回來。 」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