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旗後砲台
【摘要】
走一趟旗後砲台,你的看法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再造古蹟?或者你寧願保持最初最原始的面貌?這不只是主政者該思考的,平凡百姓也不妨動動腦筋吧!
【正文】
旗後砲台是旗津欣賞日落最佳景點之一。黃昏時,只見情侶們倆倆依偎,面對大海而坐,看落日倒影在海上翻動;或回過頭來,欣賞船隻入港的威武,旗津全景就在腳下,正可以登高望遠小天下。
旗後山上在清康熙五十八年就已經建蓋了一座砲台,架六尊中國大砲,稱為「岐後汛」。日軍侵犯恆春後,清廷於是前後興築了旗後「威震天南」、哨船頭的「雄鎮北門」、壽山「大坪砲台」。沒想到六年後,台灣卻在馬關條約中割讓給日本,台灣士紳成立「台灣民主國」抗拒,十月十五日,日艦逼近打狗港接收時,黑旗軍統領劉成良逃跑,日艦「吉野」號一舉擊中砲台門楣,「威震天南」的「威震」就掉了,日軍輕易的開啟殖民統治。
砲台平面看是「目」字建築,有火砲區、官兵營宿區、操練區。至於砲台的磚飾,更是大有特色。無論是地板、牆壁、階梯,巧妙各有不同。人形切組、八吉、龜甲、長壽、圓滿、發財等變化多端,令人目眩神迷。據李乾朗教授勘察,規格嚴整、色澤飽滿的紅磚是廈門來的,外垣所用的鐵水泥來自歐洲,工匠可能來自漳州、泉州。
民國七十九年擬定修繕計畫,八十年六月開始進行。施工單位很貼心的尋找接近原材質的清水磚、花崗石、糯米漿、石古灰、檜木等,花費三個年度,將砲台一一修復。
砲台的營舍最值得一看,不僅採密肋木樑,又鋪上厚厚鐵水泥。在南區營舍的房間裡,有一間面朝南方的小營房,靠牆有一張磚砌供桌,是官兵祭祀神明用的。雖然已經沒有神像保存下來,不妨猜猜祭拜的是哪一位神明?
2007文化局在砲台上做了些裝置,名為「為歷史蒼茫打光」。並加入文學、藝術元素及解說牌,期望以新思想再造舊文化。這樣的美意,卻遭環保人士撻伐,認為粗糙而缺乏誠意。尤其是砲台旁原有的植被構樹、銀合歡、黃荊已失去昔日風采,更令環保人士氣憤。
走一趟旗後砲台,你的看法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再造古蹟?或者你寧願保持最初最原始的面貌?這不只是主政者該思考的,平凡百姓也不妨動動腦筋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