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技藝創新 永不停止學習
【記者徐羽彤、呂宜倫/台中報導】
時代變遷 入行只因興趣
現在的科技日新月異,時代也正在變遷。現今的傳統工藝不如過往興盛,技藝的保存與延續也不容易,對於傳統工藝的沒落,只能找尋不同的方法去拓展。好款編藝的工人王昭富,是一位年過半百的人夫。相信在許多人的認知裡50歲退休是非常早的,但這已經是他早早就安排好的人生規劃,接觸編藝這門技術反而不在他的規畫內。曾經擔任教師的王昭富,因緣際會之下,帶領學生至屏東來義高中進行校外教學,其中的排灣族VUVU編織課程使他產生興趣,是讓他一頭栽進編織領域的最大原因。
從失敗中學習 持續突破
VUVU這個字在排灣族具有許多意義,VUVU不只是指祖靈,VUVU也是祖父母的意思,由於排灣族早期傳統夾織技法失傳已久,複雜的織紋已經無人可以傳授,只有初步瞭解編織技法的王昭富,透過張玉璿老師的《打包帶、珍珠帶:編提袋大百科》一書、網路影音教學等,投入多年的時間與精力學習技法,影片中提到主要編織的材質分為三種:一、打包帶,材質硬、彈性好、利用上下交錯的平編法編織。二、布感織帶,材質細軟、易鬆散、利用田字結方法編織。三、珍珠帶,帶材質軟、稍有彈性、可運用多種方法編織。剛開始的時候雖然產出許多失敗品,但他從失敗中學習,一步步的累積經驗,找出不足與值得改進的地方,持續的製作與突破。好款編藝時常穿梭在手工及藝術愛好者們所集結的市集中,攤位上琳瑯滿目的商品,不只有一般的編織提袋,還有特別設計過的耳環、鑰匙圈及應景的萬聖節南瓜飾品,每一樣都是自己發想設計、獨一無二的。
永遠不停止學習的人生
中興大學志工學生曾經邀請王昭富參與斯里蘭卡幫助孤兒院院童計畫,至當地教學編織,雖然很遺憾無法前往,但王昭富答應在臺灣教志工學生們這項技術,除了利用田字編製作水杯提帶外,另外要求志工學生們必須自己發想製作出新的作品,原因是希望前往教院童時,遇到問題都能夠有效解決。今年暑假王昭富前往久美國小學習布農族獵人袋編織,上個月則是學習藺草編織,材質、物理性質不同,與拿手的打包帶手法完全不同,使他挫折感十足,但他相信多花時間學習一定也能找出訣竅。編織技術學不完道不盡,王昭富強調,有興趣想學編織的人很多,但真正能持續做下去的卻很少,編織是需要耐心及毅力的。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