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公民審議會議與世界咖啡館研習會

文字-A A +A

(編按/陳憶潔)
2010.3.30 營建署主辦「公民審議會議與世界咖啡館研習會」,小編特派現場參與了解研習內容,將第一手消息呈現給關心公眾事務的朋友們分享,才疏學淺的我來著筆寫文,如有錯誤敬請指教。

前言
在台灣一般人參加公共討論的經驗往往不佳,舉凡公聽會、說明會、里民大會往往落入會開的越多,就越模糊,甚至覺得資訊不透明、公民社會的信任基礎越趨薄弱。鑑於代議民主的侷限,西方世界興起了審議民主的潮流,透過審議式的民主參與,追求更好的民主決策品質。近年來台灣也引入了多種審議式的公民參與模式,「世界咖啡館」是其中機動性高、成本相對較低,在社區的操作性相當友善的一種模式。


這是聽講主題

台灣的民主
至於,目前台灣的民主落實方式,就以「選舉」最為標的,但其實民主絕非一般台灣人印象中的選舉投票而已。定期選舉雖然保障了人民能夠對不滿意的政府進行汰 換,然而如果人民在選舉結束後,便拿政府一點辦法也沒有,完全無法作出任何影響,只能枯等下一次選舉到來,那麼這種方式絕非真正的民主。

台灣人在高唱自由時,往往遺漏的重要基礎。法治,即根據一套公認的遊戲規則施政,這套規則如果本身制定得不夠健全,甚至沒有合乎民主精神,那麼民主政治的推行也一定會出亂子。台灣當前的民主失敗,主要是民主精神的缺乏及制度的不健全。

我在這個網頁看到蠻不錯的看法,可以參考
正確看待台灣的民主實踐不要把台灣民主丟進垃圾桶

因此,台灣的民主呢,尚須大步的邁進。


審議民主的內容

在台灣的審議民主討論經驗裡,2002針對「全民健保給付範圍」舉辦公民會議,這是屬試驗性質,後來在2004年舉辦各項議題(溫泉博物館、都市更新、親水公園、稅制改革)的公民會議、2004北投老街改造、2006五場社區公民會議、2007淡水河整治公民陪審團、2007淡水開放空間會議,包括今年亦有性工作者合法化、廢死刑、核廢料等公民會議。第一次的公共政策進行公民會議是「代理孕母」,第一次市政議題則是「高雄跨港纜車」。

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公民會議裡,審議式公民參與的特質是需要「強調程序民主」、「程序中顯現參與者的偏好」、「理性」、「參與者為主體」、「參與者還要了解狀況(知情)」、「共善(聆聽對方的觀點、多元思考)」等方式,再依議題、政治階段、目的、複雜度決定要以「公民會議」、「陪審團」、「工作坊」、「民意調查」、「審議辯論會」等決定會議方式。

審議民主其實並不是要取代投票輸贏的意義,而是要讓大家明白了解事情的本質與內容,不是為反對而反對,為支持而支持,即使沒有共識也是共識,代表大家的歧異點都不一樣,至少更能了解這件事情當前面臨的問題。


會議程序


第一場主講人-社造學會秘書長楊志彬


第一場議題

什麼是審議式民主?
其實我們從小時候就接觸到這樣的方式,例如從小老師就會叫我們分組,無論是做報告、分組活動,這期間難免會有討論,雖然相較於開會人數稀少很多,但即使在兩個人裡都會有意見不歧的狀況發生,這時候我們就會討論、取捨、決策,這樣的過程和審議式民主是相同的,因為都是要雙方、多方都將意見說出口,呈現內部問題的透明化。只是大人們並沒有再次註解這就是「審議式民主」的縮小版。

當我們放大開會時,依議題、政治階段、目的、複雜度決定要哪種方式舉行,其中有公民會議、陪審團、工作坊、民意調查等,在任何會議之前,都很需要大家對於議題本身的知情,以參與者為主體讓每個人都平等化,程序中呈現參與者的內心偏好,讓民眾獲得最多的「共善」。

這種會議方式在「社區」中常會使用到,公部門vs老百姓兩個個體立場常是衝突的,而偏偏政策決定我們的一切,但事實上我們百姓才是主人,以往我們用公聽會、座談會解決,大多都是主講者坐台上,百姓坐台下,還是以一對多方式溝通,難免都有地位(位階)概念,似乎就又忘了議題本身就是需要得到民意的意見。

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常在台灣的鄉村裡遇到,例如土地開發、環境保護上時,公部門或企業舉辦公聽會,雙方呈現雞同鴨講,雙方各有各的堅持與立場,花了大半時間,卻也不歡而散。這是雙方都不想見到的情況。

普遍傳統的位置如同餐桌(有大位主位之分)、演場會(搖滾區和觀眾席之分,如同心圓分散)、喜宴宴客位置分布(朋友桌、親友桌、主桌之分),這些都有輩份、財力、關係影響靠近核心的位置,這已在前提之下先歸納了類別,所以相同的族群、文化、血緣、勢力都會被分的一樣,這樣實在是很難與其他團體之間引起一樣的共識與了解。

世界咖啡館如何運作?
小至12人,大至上千人的討論模式,類似咖啡館的圓桌設計,以四到五人一組展開輪番對話,經過約30分鐘(時間不等)第一回合討論後,進行大風吹換座位,只有原來選出來的桌長不變,其他同桌的人全部都要分開到別組。ㄧ個完整的世界咖啡館討論最少包含三回合,第一回合鼓勵與會者說出自己的經驗,藉以盤點相關問題。第二回合討論可以怎麼面對問題發展行動?第三回合歸納具體的行動方案。

在這樣的討論流程中,透過成員的流動以及桌長的整理,會出現如蜂蜜攜帶花粉在不同花朵之間散播授粉的效果,對於促進團隊溝通,知識交流、人際網絡連結、分享創意等目的非常有用。確實是減低團隊隔閡、鼓勵公民發言、因應團隊人數過多,避免議程與型式死板,避免民眾往往因社會位置或文化素養等差異而不敢在公眾之前發言。而經過活絡的腦力激盪之後,也特別容易激盪出新想法與新共識。

不過套用在公部門、國家公園單位、社區、受災區、共產國家時,又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效用,就需要好好驗證了。


第二場主講人--政大林子倫教授


第三場主講人--青年公民論壇協會吳彥然秘書長


隔天第一場主講人--青年公民論壇協會呂家華


討論畫面--可以使用心智圖表現你所聯想的想法

 
討論畫面--桌面上的紙張是大家討論的痕跡,等下一次換桌時,大家也能看不同桌的意見

 
討論畫面--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看法書寫,意見會匯集越多


討論畫面

就以這次的參與對象為國家公園相關同仁來說,他們的題目是「什麼是審議會議?」、「什麼是審議會議的特點?這樣的討論方式有什麼意義?」、「國家公園的特 項議題中,什麼是可以用審議方式討論的?」、「在這些議題中,那些是屬於共同議題?哪些是個別議題?」這些討論過程中不同部門的人比鄰而坐,多方接觸到的環境不相同,因此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08.31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加入時間: 2007.08.31
612則報導
67則影音
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分享】公民審議會議與世界咖啡館研習會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996篇報導,共13,19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996篇報導

13,19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