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鎮手工打鐵店沒落 僅存三家堅持傳統

文字-A A +A

【靜報記者 傅琪庭/台中報導】「鏗~鏗~鏗~」這種鏗鏘不絕的打鐵聲音,以及打鐵匠透過高爐鍛造鐵器的製作過程,現在已經很難看得到。台中縣東勢鎮在極盛時期一度聚集超過二十幾家打鐵店,但目前東勢鎮街上只剩下三家手工打鐵店。

東勢鎮早年因為農林業興盛,林業伐木焗樟腦油、大雪山林場的林業砍伐,以及開通中部橫貫公路後,前往梨山耕作的農夫也增多,需要大量的鋤頭、鈑、鍬、鏟、鐮刀等大量的農具,帶動打鐵業的興盛。不過隨著工商業興起,大量製造的鐵器傾銷,以及技術斷層問題,手工鍛鐵業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逐漸萎縮。

東勢鎮這三家打鐵店不約而同都經過九二一災後重建,其中兩家打鐵店則是在地傳承百年之久,甚至技術師出同門,另一家則是來自埔里,現在也在東勢深耕下來。

傳承逾百年的丸云鐵店,雖然經歷九二一大地震後產業蕭條,但它的技術仍在東勢鎮屹立不搖,第三代業者林錦煌指出,他的祖父陳阿順從關西來到東勢創業,是當地打鐵店的創始者,收徒無數,甚至有人遠從外縣市來學藝,就連本街有許多打鐵店的師傅也是和祖父學習。

林錦煌表示,他的父親繼承祖父丸云鐵店,祖父的養子另開設云來鐵店,女婿則開設云利鐵店;這三家師出同門的鐵店,都以「云」字為標記,各自以形狀做區別。丸云是圓形、云來是六角形、云利是四角形,當地民眾簡稱為圓云、六角云、四角云來區別,但六角云目前已經歇業。

丸云鐵店第三代業者林錦煌今年已經六十六歲,擁有五十年的打鐵經驗,目前都是獨自一人打造基本農具、菜刀以及日常生活器具,堅持慢工出細活,在高溫熔爐邊,揮汗敲打出一件件鐵器。林錦煌表示,早期打鐵需要兩到三人合力完成,但現在打鐵台機械化,相較從前是省力多了,但是年輕人都無意繼承家業,使得打鐵技術逐漸失傳,也使這項傳統產業逐漸沒落。

打鐵需要經過繁瑣複雜的過程,從一開始「鍛燒」將鐵放進爐中燒紅,而溫度都是超過一千度,經過反覆敲打冶鍊、磨利,再經過「淬水」(熱處理)把鋼鐵加熱到適當溫度,然後放進水裡急冷,以提高鋼鐵的硬度和強度,最後經過水磨、抹油等過程,一件鐵器才能完成。另外,鐵匠每天早晚都會祭拜爐公仙師,尊敬並虔誠的祈禱打鐵順利、生意興隆;爐公仙師為爐灶燒窯、打鐵鑄造等業的祖師爺。

東勢鎮街上另一間云利鐵店目前由第四代業者陳正明傳承。由於市場上機器大量打造出來的農具,材料來源不明,價格低廉,嚴重衝擊手工鍛鐵業,陳正明只能辛苦經營,為了維持品質穩定,他堅持手工打鐵。店門口的題字「爐中化出千般物,掌上生來萬件新。」這兩句話最能形容手工鍛造的精神。面對打鐵技術傳承不易,陳正明說:「會讓就讀高中的兒子從幫忙開始,慢慢培養出他的興趣,相信到時候,他就會明白這項傳統產業的重要性。」

目前東勢鎮的街上除了丸云、云利以外,還有一家來自埔里的勝利打鐵店,雖然目前經營不易,三家打鐵店業者仍然堅持這項傳統產業,希望能將打鐵技術傳承下去。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9.09.29

靜宜大傳創事紀

加入時間: 2009.09.29
1,334則報導
672則影音
161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3:00

陶藝豐富的色彩盛放

2024-03-27
瀏覽:
1,565
推:
1
回應:
0
3:12

引領社區轉型 躍上永續發展

2024-03-20
瀏覽:
3,965
推:
0
回應:
0
3:02

興衰多年 堅守漁業之路

2024-03-20
瀏覽:
3,594
推:
0
回應:
0
2:39

健康好身體 練練五禽戲

2024-03-13
瀏覽:
5,033
推:
0
回應:
0
3:31

百年命相館繼承人 淡看人生

2024-03-13
瀏覽:
8,656
推:
0
回應:
0

玉雕藝術家 見證臺灣玉興衰

2024-03-13
瀏覽:
3,523
推:
0
回應:
0

金屬陶藝家林時植

2024-03-06
瀏覽:
3,708
推:
0
回應:
0
3:29

馬國女婿來臺 實現年少夢想

2024-03-06
瀏覽:
5,204
推:
0
回應:
0
3:02

轉型傳統林業 建立木工創生

2024-03-06
瀏覽:
11,343
推:
3
回應:
0
3:35

陶藝巧手 植栽與神怪交融

2024-02-28
瀏覽:
6,644
推:
0
回應:
0

東勢鎮手工打鐵店沒落 僅存三家堅持傳統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82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82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