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北投社大│3月30日│社區報導與公民記者│第五堂

2010/04/08 17:06
3,097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紀錄│許阿鈴

本週課程韋君透過觀看照片和大家說明攝影倫理問題,以及社區報導與公民記者等主題,鄉親且來一起瞧瞧囉!

在進入本週精彩的課程主題前,阿鈴先和大家分享了某天下課後在北投中山路上遇見太北極(取諧音)阿嬤的故事,藉此和大家說明如何用照片/影像說故事的敘事 方法,也就是分鏡概念,提醒大家只要掌握以下原則,就能將想要呈現的主題藉此完整呈現。鏡頭的組合邏輯,通常是由大到小,遠景→全景→近景→特寫,或者是 由特寫慢慢拉出到整個周邊環境。

接著進入課程主題,韋君利用PPT與觀看記者─凱文卡特,贏得九四年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作品(禿鷹與 蘇丹女童)、八掌溪事件、911事件、美國卡崔娜風災 等照片,和大家討論了有關攝影的倫理問題,讓大家在拿出相機拍照前,要先思考,我們究竟想透過影像對大眾說些什麼?呈現什麼?

在韋君以八 掌溪事件為例做討論時,文興大哥不禁提出了疑問:「記者面對災難當前,究竟是否應該參與救災?」韋君以大中至正牌匾拆除事件,記者同事被貨車輾過為例解釋 ─記者並非迫於工作嗜血地獵取畫面,而是基於紀錄當下事件發生的真相為目的,選擇一邊流淚一邊將畫面拍下,以此 說明記者並非不能紀錄災難現場。韋君認為新聞報導沒有所謂的客觀問題,面對災難現場記者如能將事件完整陳述並觀照到事件整體發展,並非不能報導,韋君也再 次強調,當記者面對災難事件發生,應試著以身為受難者/受難者家屬,同樣身為〝人〞的同理心來思考究竟什麼該拍或不該拍,重點在於拍攝當下的動機與心態。 韋君也再度以美國卡崔娜風災,法新社與美聯社的新聞照片為例說明,同樣手提食物走在水中,卻因不同人種(白人─找到/黑人─搶劫),而有不同解讀方式,顯 示了記者其實是帶著族群、種族的偏見對事件進行詮釋。最後,韋君提醒大家,在拍攝之前記得不忘思考「什麼事 值得我們仔細看的?」以及「什麼又是我們有權力去觀察的?」。

談到報導觀點,韋君舉了同樣以羊毛氈為報導主題,商業新聞和公民新聞觀點的 差異性,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新聞報導是可以有不同觀點呈現的;此外,韋君也介紹了幾份有別於主流觀點的報刊,分別為立報、四方報、破報、苦勞網等。最後,韋 君以《人間雜誌》關曉榮【老邱想哭的時候】一文為例,說明拍攝前很重要不可忽略的田調工作以及與拍攝對象建立信任關係兩事,也藉此解釋上週外拍練習的意外 衝突事件,希望能讓同學們了解,我們實際疏忽了某些應當注意的環節。

最後,韋君以阿孝老師部落格中介紹的六種主題:私密記事、生命體驗、 親身見聞、專業分享、新聞目擊、調查報導,說明我們可以紀錄的方向,也鼓勵同學們將報導當成是一種生活紀錄,建議大家從生活周遭發生的事情著手,把它當成 是一種觀察的分享。各位鄉親,期待我們下下週每位同學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份作品囉!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