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郁欣/台中報導】
早餐的塑膠袋、飲料杯,到午餐的便當紙盒、隨手買的手搖塑膠杯,你知道一個人一天能製造出多少垃圾嗎?根據環保署環境資源資料庫顯示,108年平均每人每天製造1.139公斤的廢棄物,一年下來就多達415公斤。近年來地球暖化造成的問題層出不窮,這也讓愈來愈多人開始重視環境友善,而「無包裝」商店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催生的。
環保不分國界 波蘭女孩在台經營無包裝商店
位在台中市北區的山盟商行是一間特殊的無包裝商店,尚未走進店裡就可以發現窗邊有一台老舊相機,斑駁歷史痕跡的櫥櫃、上頭放著復古的花紋檯燈,店內的擺設有些來自舊貨市集,有些來自古董二手傢俱師傅的巧手。店裡除了環保用品,賣的商品以食品居多,五穀雜糧、堅果零食、無添加的天然果乾以及來自宜蘭的無毒米等皆是以秤重的方式販賣。
山盟店內的裝潢相較於一般商店較簡單素雅。(攝影/許郁欣)
特別的是老闆娘寶玲是來自波蘭的台灣媳婦,她在學生時期來台交換唸書而對台灣產生興趣,當時的她還不會說中文,回波蘭後決定要再來台灣學習中文。一年後,她選擇留在台灣生活,之後在南部工作時認識了現在的先生。他們看了很多有關環保的紀錄片,開始對環保有一些想法,寶玲毅然決然地辭掉工作加入環保的行列,先生也很支持她的想法,在今年五月時他們開始構思,一個禮拜後決定要開這間無包裝商店。
老闆寶玲熱情地向客人解說裸賣的效益。(攝影/許郁欣)
「剛好我今年30歲了,跟先生說我還有力氣想做這件事情、還想冒險一下,也許之後有小孩就沒辦法做這件事。」寶玲說,50年後可能還在這個世界上也有可能已經不在,但是我們的孩子和孫子還在,她覺得要開始做這些事情。
寶玲認為現在全世界的問題就是要開始尊重食物,台灣和波蘭都是食物豐饒的國家,但我們並不知道其他國家有些地方物資很匱乏,所以一定要記得不要浪費食物。另一個就是過度包裝的問題,「你去買一個餅乾,外面有一個盒子、裡面還有盒子、再裡面還有小包裝,外面再加一個塑膠袋,你可能會覺得很精緻但這卻是很恐怖的事情。」寶玲這麼說,所以她希望客人來店裡消費時可以帶著自己的容器,同時以吃多少就買多少的方式珍惜食物。
山盟店裡隨處可見復古的古董擺設。(攝影/許郁欣)
目前店內裸賣的商品有對環境不造成污染的手工洗髮餅、各式各樣的香料、布衛生棉、有機米髮油等等……,也有販賣玻璃容器讓民眾能夠盛裝帶回。
閒置工廠改建 打造零廢棄空間
遠離塵囂都市、走進稻田在一旁的巷弄,位於台中市大里區的家務室,是一間友善環境的生活雜貨,把原本閒置廢棄的工廠改造成工業風的商店,店內沒有過多的裝潢,裡頭賣的都是無包裝的裸賣商品,竹製牙刷、環保餐具、再製玻璃杯、裸裝洗髮精等,你能想到的日常用品在這裡幾乎都能看到。二樓有提供簡單的餐點及飲品,食材方面皆是使用友善環境、在地小農作為選料,實踐著「零廢棄廚房」的想法不產生多餘的垃圾。
店裡許多建材都是廢料再生而來,因此改建跟加工都經過精心設計。(攝影/許郁欣)
二樓的零廢棄廚房提供民眾享用餐點。(攝影/許郁欣)
根據家務室網頁的說明,成立家務室是因為近年來台灣的食安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家開始在意吃進身體裡的東西,但大部分民眾只把焦點放在「食品」上,對於「用品」卻沒那麼在乎,雖然已經有越來越多人致力於開發對土地友善的用品,只是相較於廣大的主流消費族群,這些商品依然被稀釋到幾乎無法察覺。因此他們成立這家環保/永續概念的雜貨鋪,引進國外非常成熟、同時推廣國內非常努力的環保商品,讓消費者在一般消費的選擇之外,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安心選擇。更是為了自然資源的永續循還,對土地多一分珍惜與友善。
限塑政策18年 成效尚未顯著
台灣近幾年來開始實施限塑政策,於2002年全面禁止各大賣場、超市及超商等七大類商店提供免費塑膠購物袋,2018年開始擴大禁止提供免費塑膠袋管制範圍。但是根據經濟部產銷統計數據估算,從2009年至2019年,免洗塑膠餐具與紙容器的用量成長大約37%;而推動限塑最久的塑膠袋也不減反增了一成以上。
綠色和平呼籲政府必須增加管制的範圍與力道,儘速將傳統市場、小吃店及連鎖飲料店納入管制,並透過提高收費或給予更多的優惠金額,讓消費者有減少使用塑膠用品的動力,也須以更科學的統計方式,掌握各個行業類別分別產生的塑膠垃圾量。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