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生根?移動的邊界」貫穿地緣關係

2020/11/30 19:11
1,91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小標1

以「去邊界」概念 激發觀者思辨

「生根?移動的邊界」以去邊界的關鍵概念,強調以公共性為主軸,

進而貫穿並實踐,探索人與地方在不同地緣政治下的關係。

而這次的參展藝術家為來自馬來西亞的潘台明,

他認為藝術實踐是一種信念的轉化,也強調創作時需要一直保持逆向與批判性的思考態度。

馬來西亞藝術家 潘台明

因為我在探討是說

身體跟人跟他的地方或者土地的關係

或者怎麼樣觀看自己的土地的這個探討議題

所以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

希望說觀眾能透過展覽或者作品

能夠有所啟發

小標2

象徵性裝置藝術 勾勒身體與地方關係

展場大致分為三個區域,先是攝影的裝置藝術,除了海景外,

還採用了落地深根與茅草,他們皆有生根與移動的生存特徵。

再來是「移動·身體·與地方」,勾勒出三者之間複雜與模糊的關係。

最後是「房間裡的身體」,碎片式的網絡素材,

堆疊出對於地方與身體的想像,試圖在後真相時代中迴返地方的路徑。

民眾 Will

因為我本身其實是南部人

然後自己也是北漂

就是在台北這邊工作

所以我覺得在透過這個作品之後

其實可以再讓我去反思

自己在這個土地上面移動的時候

然後我對於每個地方的歸屬感

民眾 蕭先生

爸媽在退休之後他就搬到花東去了

雖然我在台北工作台北成長

但是其實我們都一直要經歷這件

每到一段時間就要回家的這個過程

所以其實會有一點感觸是對於

像剛剛影片當中有很多移動的畫面

你會覺得 我常常在經歷看到這些風景

小標3

邊界與藝術的結合 喚醒土地認知

關乎人與土地還有移動性的思辨,以及如何呼應當代的社會結構與全球化現象的趨勢,

是此展覽希望與民眾一起省思的問題,並且能啟動在地與異地的聯繫。

華岡新聞 陳亭妤 陳沛均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