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回稻田中央 找回最初的生命力

2010/04/14 02:45
3,271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孫敏嘉/嘉義報導】

  不同於一般對農夫總是歷經歲月滄桑的刻板印象,一對年輕夫妻在民雄的稻海中,默默以尊重土地、相信自然的「秀明自然農法」,經營著一塊自己的小天地。產量也許不是最高,銷售量也許不是最好,但是他們卻可以很有自信地說,自己培育出的稻米不畏天災、不需額外的營養就能長得又高又壯,是最有生命力的稻米。

  目前在民雄經營農地的魏宏豫、李瑞玲夫婦,過去皆曾擔任教職,其中李瑞鈴在擔任國中老師的期間,一度調職到阿里山上的學校,看著山上孩子常常利用下課時間一起拔筍子、種菜等情景,讓她非常嚮往,默默在心中許下了務農的心願。在六年前接觸了「秀明自然農法」後,那種不施肥料、強化土壤地力的栽培法,讓李瑞玲相當認同。起初是和別人共同耕耘,但為了更加貫徹自己的理念,便在兩年前,和家人一起在民雄「田中央」這個地方,開拓了屬於自己的一塊田地。畢竟是年輕的新手農夫夫妻檔,特別的栽種方式常引起附近農民的好奇與觀望,李瑞玲說:「和其他傳統農民不同,我們家走慢慢耕種的步調。」在傳統農民的務農方法中,為了維持生活,以農田的最大產量為目標,擔心害蟲而噴灑農藥、看見雜草就要剷除,但在李瑞玲夫妻的耕種法中卻恰恰相反。李瑞玲解釋,他們對待稻田的方式,都是站在稻子的立場為出發,除了基本灌溉外不施加其他幫助生長的肥料、清除雜草只因為它們長得比秧苗高或阻擋了秧苗發展,其他方面都以不干預田地自然發展為前提。
照片


回到家鄉的土地「田中央」,開啟夫妻倆的農夫生活。記者孫敏嘉/攝影

 

  雖然在耕作上常因缺乏經驗而踢到鐵板,但李瑞玲夫妻仍秉持著自己的堅持,邊種邊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農法。擔心稻子天冷受寒,兩夫妻也耐著寒風摸黑去幫稻子「蓋被子」,也常在沒有農事的時候去稻田裡走走,和稻子說說話,對他們來說,一步一腳印的踏實感,讓他們不只是種田也是「種心田」。在八八水災的時候,李瑞玲夫妻的田受到大水肆虐,當時正在培植的秧苗泡在水中三天三夜,眼看鄰田的秧苗不是泡爛、就是遭到福壽螺啃食,夫妻倆也一度以為自己育苗的成果將功虧一簣。沒想到在積水退去後,秧苗依然挺拔地站在田裡,「這時才發現自己用心種植出來的秧苗,是多麼有韌性、有生命力。」李瑞玲說。種田又賺不了什麼錢,家庭經濟來源也不以農務為主,自己也常懷疑為何要付出這麼多心血維持田地。因為種植的量少,許多工作採人工親力親為的種植方式,從育苗到曬穀,有時做起大量農務時,也讓非農家出身的夫妻倆吃不消。然而想到自己隨手而記的部落格上,網友支持鼓勵的留言,以及看見稻子展現如此茁壯的生命力,就覺得自己不應該輕易灰心,頓時又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照片


每一個步驟、每一道手續,都有著李瑞玲和魏宏豫的用心經營。記者孫敏嘉/攝影


  李瑞玲笑說:「我們種稻子的過程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然而對於自己的孩子,也像用照顧田的方式來對待。」不給稻子太多的干預,而是給予適當的助力,讓它們自然茁壯;照顧小孩也是一樣,在他們家沒有電視、華麗的裝飾品,擁有的只是家人間純粹的互動,最好的玩耍地點與方式,就是到自家無污染的田裡玩泥巴,小孩偶爾生病的時候也不會四處投醫亂吃藥,而是回歸多休息多喝水的方式,讓身體自己對抗病魔。也因此不管是他們家的孩子或稻子,都能成長得這麼健康與強壯,不「揠苗助長」可謂最貼切的寫照。
照片


李瑞玲與丈夫魏宏豫及兒子量量,一家洋溢著和樂融融的氣氛。記者孫敏嘉/攝影

 

  正因為自己的用心經營,每次的收穫都讓夫妻倆感到特別感恩,將來也希望累積足夠的經驗後,可以將這種天然的耕耘方式推廣出去。李瑞玲認為:「很多對的事情,一開始看起來都有點蠢。」堅持「無為而治」的態度,希望未來可以種植更多不同的農作物與大家分享,也讓家人吃的安心又健康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