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了解、尊重 張妙祝守護雲林土地

2010/04/20 22:00
6,781次瀏覽 ・ 33次分享 ・ 2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董宥女勻/雲林電訪報導】

  「不是單純為了保存而保存,而是當真正了解建築物背後的精神而保存。」致力於文化資產保存與土地愛護的張妙祝如此說。她是西螺廢棄兵營「大地之屋」的推手之一,也是雲旭樓保存推動聯盟總召。每個古老建築的背後都存在許多的故事,基於對家鄉的熱愛以及歷史文化的尊重,讓張妙祝更加積極地致力於雲林口湖鄉志的編纂。

 一座廢棄的兵營,也能讓人與人之間更加貼近。張妙祝從去年二月開始參與由藝術家李朝倉所發起的藝術造屋行動,活動主題為「大地之屋」,源於建造房屋的材料皆取之於大地的天然素材,由參與者一點一滴地打造房屋,賦予了這座位於雲林西螺的廢棄兵營新生命。一開始,張妙祝在大地之屋的活動中擔任「吃飯」的工作,即為準備食材、料理等事項,但初接手「大地之屋」料理的工作,她發現台灣人並不注重飲食的文化,食物只有好吃與不好吃的差別,僅為了吃飯而吃飯。就讀飲食管理,強調「吃」也要有生活態度的張妙祝,不事先準備食材、不以食譜料理,反而要求參與者需各自帶來食材,或是在兵營附近摘地瓜葉等天然素材,並隨當天心情創造菜單,將「吃飯」化作了一種藝術。兵營的環境與氛圍令張妙祝感到自在,她表示,參與者會一起說各自帶來食材的故事,並且會一同下廚完成料理。一開始,有參與者對於這樣的料理方式感到驚訝,但張妙祝期望透過共作、共食等作法,以料理改變彼此的生活態度。

照片


張妙祝不只煮得一手好菜,更講究以料理改變生活態度。圖片來源/張妙祝提供


  「大地之屋」並無公部門的補助,但卻不影響活動的進行與參與者的投入。在兵營內,大家不將「大地之屋」視為一份工作,而是去「玩」所有的素材,包含食材亦或是泥土。不認為每件事都需照表操課的張妙祝說:「沒有錢去做計畫,反而獲得更多資源,以及出自在地人的真心。」建造房屋的素材取自於自然,除了不需額外花費,未來即便毀損,素材也將回歸自然,並且對大自然不會造成污染或是任何影響,而參與者的深刻印象也會持續地保留著。隨著投入的人力越來越多,在地居民也意識到家鄉的美。透過一起整理、一起工作,參與者對於這座兵營的情感也更加深厚。張妙祝指出,透過蓋房子的動作,讓許多人一同參與其中,在兵營裡強調的是「共同」的感覺。在這裡,堆疊的不只是土磚,更是對於土地的愛護與尊重。
照片


「大地之屋」的參與者不分男女老幼,皆樂在其中。圖片來源/張妙祝提供

 

  而過去是從事行銷的張妙祝,以前做事也講求規劃,但在經歷了許多活動以及母親往生後,她深刻體認即便有規劃,事事還是難以掌控。因此她認為,因緣才是促成結果的要點。張妙祝高中畢業便離開家鄉斗六,在外地生活了十幾年,母親的往生讓她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命。在決定回斗六陪伴父親後,張妙祝對於家鄉的態度也有所轉變。回到斗六的這三年,張妙祝表示因為以前不用心過生活,不熟悉家鄉過去的故事與背景,基於對家鄉的虧欠,讓她很想好好地認識自己的家鄉,加上她驚覺現代人對於周遭的環境、腳下的土地不僅不甚了解,甚至感到陌生。也因此讓她開始研究文化資產的歷史與背景,並且致力於文化資產的維護。即便許多人將文化資產視為廢棄建築物,張妙祝強調:「許多事物從文化背景看、了解背後的故事,更能發現不同於表象的東西,所看待的事物也會不一樣。」近年來她也致力於推動校史、鄉志,希望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地方的文化歷史,使大眾體認這些老建築是應該被保存的。

  張妙祝期盼透過改變人們的生活態度,進而對地球、土地多一份愛護。她說:「我們不應該用人的角度來看所有事情,而是尊重地球上所有的事物。」透過議題,讓一般人了解文化資產的背景與重要性,也回到古老建築的本質。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