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忠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秘書長
由巴西、美國、南非、印度與中國(BASIC)等五國最後討論定稿,以認知到「哥本哈根協定」的方式,讓這份僅供參考卻不具備法律約束力的文件,做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的成果。
國際企業界對於官方談判的閉門造車,已普遍感到沒有耐心。自始至今,全世界大都是環境部會首長在主導減碳談判的議程,但面對未來如何朝低碳方向發展的挑戰時,環保部門絕不會是對的政策主導者。政府部門應該以對的部門來處理低碳經濟的發展,並積極將企業的資源、意見及效能,導入建構明日低碳世界的過程中。政府與企業若是減碳與低碳發展的二條平行線,最後絕對事倍功半。
高爾說氣候變遷是道德問題,但是現實面其實是政治問題。期待政治面的領導力、國際與國內都是如出一轍,所以到底低碳台灣何去何從,應該讓國家領導人來告訴我們。沒有政治領導力絕對不可能加速克服困境,長程減碳架構與配套措施就不可能到位。
政府機器理應負責低碳政策,企業負責執行技術的開發與低碳的實踐,如果國家領導人沒辦法引領大家邁向低碳的市場,全球的價值鏈與供應鏈,會成為促使台灣企業創新的驅動力。轉型成功,訂單自然來。一旦靠別人驅動,我們只是跟隨者,要主導市場競爭的優勢與戰局就更不容易了。
綠色電力與碳價格,將決定企業的全球佈局策略。哪裡有低碳投資友善的環境,企業就往哪裡去。將來一旦企業出走會有更好的碳優勢,台灣要留住人才、技術與資金就難了,而且要吸引外人來台投資會更難。政府當局不能沒有這樣的風險意識。
倘一如往昔,發展與不發展都是困境,經濟與環境拉扯,誰都有道理。各界若不好好合作,台灣一樣原地踏步。不進則退,台灣正面臨這樣的危機。
文章出處:更多請連http://www.ccw.org.tw/?cat=35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