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市場裡的嘉香味

2020/12/28 20:00
2,390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市場=家 羹麵店的三代傳承

早上四點,天還沒亮,東市場的攤販們早已開始準備。在昏黃的燈光下,袁老闆獨自一人在自家的攤位內備料,準備迎接一早上門的顧客。從最一開始的熬大骨湯,將魚漿和肉漿下鍋煮熟,到最後色香味俱全的羹,每個過程都不馬虎。袁老闆是這間羹麵店的第三代負責人,攤子在家族中,已經傳承了三代的歷史,東市場儼然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羹麵店第三代老闆 袁裕欽:「糊里糊塗就接(班)了,因為外面的工作也沒有很穩定,所以就回來做。在市場生活的時間,其實有時候會比家裡還要久,已經習慣在這裡的感覺了,應該就像一個家,這裡像一個很大的大家庭。」

時間來到了早上六點,準備迎接第一批客人。現場除了擔任烹煮的袁老闆,第三代的老闆娘在攤位中主要負責販售和招呼客人。

羹麵店第三代老闆娘 黃靖雯:「我們有那種住在美國的客人,一年會回來個兩次,(因為)弟弟和姊姊都在美國,會回來看他爸爸,就是蠻長久的,(吃)十幾年了。」

 

百年市場 承載眾人回憶

嘉義東市場最初起源自西元1900年,而後遭遇了火災、地震、空襲,不斷改建後,轉變成現在的樣貌。抬頭一看,目前東市場部分屋頂的木造建築結構,是源自於日治時期的檜木建築。這間百年歷史的市場,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

羹麵店第二代老闆娘 黃秀鑾:「我們這邊的柱子本來是檜木的,這就是壞掉,才用鐵去補強。我(賣了)四十幾年,我婆婆應該有七十多年了,那時候我沒有問她從幾年開始賣,她很早就(開始)賣了,我沒有問她。最一開始她沒賣麵,我聽她說她以前日本時代賣煎粿什麼的,後來才賣麵。」

嘉義東市場除了美食區外,市場的另一端販售著各式各樣的漁獲、青菜、醬菜等等新鮮食材,每間店鋪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與故事。

醬油攤老闆 洪先生:「我高中畢業就來顧店了,到現在超過五十年,從阿公算起來,(這間店)也將近百年了。以前七十年代的時候,我的顧客(排隊)三層,裡面有三個人在包。你看那個時候不是(只有)我生意這麼好,每一家生意都很好,那個時候就是這樣。」

潤餅皮攤老闆 蔡先生:「三十年前,這個時間(早上五點)來全部都是人,每一家攤位都開了,而且攤位比(現在)這些還多。平常來市場的人大概減少了七成到八成左右,大概剩兩成會買而已,然後會越來越少。」

 

時代變遷 市場邁入夕陽產業

從這些老攤販的眼中,過去市場的繁榮,成為只能追憶的美好景象。隨著社會的變遷,市場再也不如往日般風光。

潤餅皮攤老闆 蔡先生:「整個社會變遷跟生活習慣改變,還有家裡的人口(減少),以前生五個,現在生兩個、生一個,所以需求就變少了。每一個人都外食,外食產生的結果就是煮的人少,買的人也跟著少。」

醬油攤老闆 洪先生:「傳統市場都是這樣,過了很多年以後都會沒落,但是那個飲食區沒有沒落。他們那邊賣牛肉、米糕、羹麵,生意都很好。所以東市場只有飲食區它沒有沒落,以外的全部都沒落。」

羹麵店第三代老闆娘 黃靖雯:「這一兩年政府比較有在推觀光,會帶記者進來,或者是辦一些活動,讓學生、年輕人知道有這個菜市場的存在,人家會進來走一走。」

 

美食天堂 東市場的好滋味

嘉義市東市場在這百年間持續蛻變著,毫無疑問地,它構築起這個嘉義傳統美食的大食堂,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羹麵店第三代老闆娘 黃靖雯:「我們這裡的人都很熱情,還蠻親切的。」

潤餅皮攤老闆 蔡先生:「像我從小到大、成長到衰老,(東市場)它也是從成長到衰老的一個過程。」

醬油攤老闆 洪先生:「以前熱鬧滾滾,現在冷冷清清。」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