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法律衝擊
21世紀的巨大科技變革,AI為醫學的發展帶來嶄新的活力,傳統醫療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進城的發展需求。多元醫療模式機制的共存局面已然出現。 在150年前,無法想像現在科技所帶來的生活便利。
現代科技發展,人工智慧已經出現類神經網路,深度學習的狀況,
「大、人、物」的時代來臨,如何自處與自保?
大是指大數據,人是指人工智慧,物是指物聯網。 智慧醫療生態面臨重大變化,可能衍生許多法律爭議,醫生會面臨各種法律風險。截至目前,智慧醫療只是協助者的腳色,協助醫師判讀節省醫師時間,醫師仍是主要角色,有醫療上的最後決定權。
然而因現代影像醫學的應用廣泛,例如: 台北榮總在青光眼與視網膜病變的判讀;國泰醫院的腸道內視鏡影像智慧,可判讀腸道瘜肉;臺大醫院研發的智慧術後傷口追蹤系統,可協助病人追蹤病況。林口長庚藉由智慧醫療,可在一分鐘內協助醫師抓出髖骨骨盆骨折;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高階AI乳房掃描儀….. 等。還有廣為人知的達文西手術。 須懂運用智慧醫療,應該遵守醫療倫理準則,呼應歐盟GDPR個人資料保護規則,透過醫師傳達給病人或家屬知道。
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特聘教授暨生醫科技及人工智慧法制研究中心主任張麗卿,日前受全球軟體巨擘「微軟(Microsoft)」公司邀請,前往美國西雅圖總部訪問、參與研討會,分享長期研究人工智慧及其對倫理及法律政策面影響。
張麗卿教授 強調,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但同時亦存在倫理風險,故需於國際框架下建設治理機制,協調各國研發機構與企業,以免AI脫離管控形成危害。全球現有多個國家、機構,在進行AI倫理的相關研究,因此應思考是否需建設一個國際框架下的機制,進行協調和合作。 安全穩健,尊重病人自主與隱私,智慧系統值得信賴,這是目前最值得發展的方向。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