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對台灣的貢獻 公視舉行新移民座談會邀請各界討論
圖說:(由左至右)「新移民家庭對台灣政治經濟的付出與貢獻」座談會,邀請高雄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社工助理阮氏貞、主任馮思和、屏東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主任蔡順柔、南洋姊妹會試題組委員黎雪玲及秘書長吳紹文提供實務界經驗進行分享。
【台北訊】公視關懷新移民,「落地台灣‧姊妹同國」新移民座談會,8月25日下午二時在高雄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舉行,與高雄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南洋台灣姊妹會共同主辦,以「新移民家庭對台灣政治經濟的付出與貢獻」為主題,從實務與新移民角度討論目前台灣媒體中的「外籍新娘」形象、新移民的努力與成長,以及她們對台灣社會的付出與貢獻。
座談會中邀請南洋台灣姊妹會秘書長吳紹文、高雄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主任馮思和、屏東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主任蔡順柔提供實務界經驗進行分享。吳紹文表示以95年美濃、旗山、甲仙地區的家庭訪視統計分析,新移民女性的貢獻在於維繫社會基礎單位-「家庭」的運作,由於在美濃來的外籍配偶來自印尼,事實上這些新移民女性還協助傳承台灣語言文化,但台灣社會的眼光,仍停留外籍新娘消耗社會福利資源,她們嫁來台灣的目的只想賺錢。
而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的台灣路也不好走,新移民女性必須健康、42萬的入籍保證金、遷徙必須報備,不可以參加集會遊行,而且必須「效忠」,歸化考試、放棄原國籍,一旦碰到家暴必須「忍耐」,而離婚只能回母國。但事實上東南亞經濟已經起飛,2006年台灣移民估計已超過五萬人,如果正向思考,新移民的加入反而讓目前少子化的臺灣人口有所增加,更注入多元文化的泉源,讓台灣文化更多元。
此外,兩位新移民姊妹阮氏貞、黎雪玲女士現身說法,提供自身努力及成長之經驗分享。阮氏秋來台快七年,育有一子,現在幫忙剛來的新移民家庭融入台灣社會。她笑說:「自己白天工作,先生晚上工作,有時候覺得自己像是單親家庭,其實是非常辛苦,可以體會到姊妹的辛苦,來台的一兩年是最新辛苦,爸爸負責賺錢,母親除了工作以外還必須負擔大部分教育孩子工作」。她也分享育兒經驗,鼓勵新移民家庭以鼓勵取代打罵,避免影響孩子的發展及自信心,與孩子一起成長,破除大家既定新移民家庭不會教導小孩。南洋台灣姊妹會黎雪玲從印尼嫁來台灣11年多,生了三個小孩,她認真去學習國語,自豪的說兩天就學會ㄅㄆㄇㄈ,現在更跟小朋友一起學成語。
馮思和表示這可看的出做母職的焦慮,同時也要出去賺錢。他更認為新移民更是政治的弱勢,也許正因為大多被認定為家務勞動,所以一點政治發聲的機會都沒有。蔡順柔同樣認為新移民女性必須照顧家裡、還必須負責農務,因此有時識字班或是適應班一上就要四個多月,此外,由於就業筆試及口試,也造成在新移民女性多從事勞動性工作。 吳紹文:「新移民新興的議題,需要更多智慧處理。我們是不是有同理心,去接納不同於我們的族群?我們是不是有判斷力,去分辨似是而非的媒體觀點?我們是不是有國際觀,去思考台灣未來的南向政策? 一切都考驗著「我們」— 將來要成為國家中堅力量的主人翁 。」
而9月9日新移民團體將要北上遊行,針對歸化條件要有42萬或500萬不動產證明等限制表達心聲。馮思和表示這也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新移民團結起來的力量,大聲喊出「我要身分證」的吶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