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病變隔離肺 手術摘除獲新生
聖馬爾定教學研究副院長暨胸腔外科主任陸希平表示,隔離肺的病人通常在25歲之前就會因反覆發燒與咳嗽等症狀被確診,進而手術摘除;小林的肺葉病變組織在胸腔內因為時間太長了,反覆發炎造成鈣化,硬化的程度猶如結石,在醫療團隊的通力合作下,歷經3個多小時用內視鏡仔細的剝離沾連的組織,僅在身體打開微小的傷口,順利切除直徑達15 -20公分的病灶。
小林感性的說,已婚的他育有一4歲的可愛女兒,在確認「隔離肺」之前因經常性咳嗽而不敢接近女兒,深怕傳染給小朋友,連帶的包含社交接觸都因而自我封閉;接受成功的手術後,不僅更安心的與女兒抱抱,也更有體力陪女兒玩耍。
小林這幾年的居住地在台中,在確診為「隔離肺」後,中部的幾間大醫院都建議應該動手術切除,手術的方式包含需要鋸斷肋骨以及產生大傷口,讓他相當驚恐與慌張,所幸親情的的陪伴和支持,讓他有勇氣積極尋求第二意見,再與醫師陸希平充分溝通後,到嘉義聖馬爾定醫院接受內視鏡手術。
陸希平說,小林到院主訴長年為胸痛及咳嗽所困擾,曾就醫多次服藥但不見好轉。在過去求診大型醫院的過程中,胸部 X光發現右下肺野靠近心臟後方有大塊的陰影,被懷疑可能罹患以「肺血管錯生,氣管迷路」為特徵的「隔離肺」 (Sequestration of Lung)。
但由於病情已拖延數十年,評估沾連與發炎極為嚴重,加上支配動脈由胸腔下的腹腔主動脈分支長出,錯綜複雜造成手術難度相當高。病人在幾經考慮後,由台中遠赴嘉義聖馬爾定醫院尋求治療,醫療團隊使用新穎的「64 切電腦斷層合併血管影像的重建」取代傳統的血管攝影,以完全無侵入性與痛苦的方式成功於術前找出所有支配血管,之後以胸腔鏡微創手術的方式,以比取出檢體還小的傷口成功取出直徑達 15到 20 公分 、 已發炎糜爛的隔離肺。
陸希平指出,隔離肺為一種少見的肺部先天性病變,通常在孩童或青少年時因為經常間歇性發燒、胸痛、咳痰或血而被注意。隔離肺好發於兩側下葉靠近後方的肺組織,血管供應並非如正常肺組織來自肺動靜脈,而是來自於主動脈;而靜脈回流則可為胸部大靜脈或肺靜脈。
陸希平說,隔離肺一旦發現要及早治療,如果拖延將會因肺部糜爛造成感染出血等併發症,甚且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64 切電腦斷層影像重組技術的發展,可使得病變血管及附近組織呈現 360度無死角高品質的立體影像呈現。而胸腔鏡微創手術的發展,則可使得病人只需劃開小傷口即可解決大問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