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仔店走向健康養生 紅龜粿變掌中型伴手禮
【記者黃子馨、林雨潔/台北市報導】香火鼎盛的龍山寺,每天都會有許多人們帶著如紅龜粿、草仔粿、年糕等常見的供品到廟宇中祭祀神明,藉由參拜來獲得心靈上的慰藉,並在參拜結束後吃碗湯圓,博取好兆頭,期許未來能夠順利。「三六食粑」包辦了從祭祀用的供品到拜拜後喝的甜湯,店長楊郁虹說,拜拜除了誠心外,供品也要準備充足,能夠幫助到顧客,自己也是在做功德。
三六食粑原名三六圓仔店、三六粿店。 攝影/黃子馨
四代傳承 照顧家人衍生出的好味道
到現在已傳承至第四代的三六食粑,原名三六園仔店、三六粿店,店長楊郁虹說,家裡最早便是從在龍山寺前賣粿起家的。因為爺爺在日治時期被抓去海南島當軍俘,就由曾祖母和奶奶挑起養家餬口的責任,兩人總是在天還沒亮就輪流起床做粿,並用水桶挑著做好的粿從江子翠坐渡船來到龍山寺前販賣。後來在分租到攤位後,也開始賣起了甜湯,「因為當時的人們在拜拜完後總是要吃碗麻糬或湯圓,希望能取個好兆頭。」楊郁虹說。
在輪到楊郁虹的父母接手生意後,販賣的品項也逐漸增加,這其中也包含了溫馨的小故事。像是以前的桂圓粥多使用白米,楊郁虹的父親考量到老人家牙口不好,但又希望能夠幫爺爺奶奶補充更多營養,便選用既能補血,維生素又高的紫米下去熬粥,並加入桂圓肉、枸杞熬煮三至四小時,還要再把桂圓肉撈起來剪碎,多了這幾道功夫就是希望煮出來的粥能夠方便長輩入口,同時滿足他們的味蕾。
楊郁虹說,許多來店顧客也是老人家,看到他們就會想到自己的爺爺奶奶,所以常常以長輩們的需求作為出發點,來研發適合的產品。店內的紅豆湯、花生湯也是同理,雖然看起來顆粒分明,實則入口即化,這同樣也是為了照顧長輩們的牙口而準備的。
來到三六食粑,無論是拜拜或是買伴手禮,都會帶上一份紅龜粿。 攝影/黃子馨
不捨父母辛勞 兄姊弟回家接班
三六食粑主要分為賣紅龜粿等粿製品及甜湯兩大項。因應拜拜需求,每天早上八點半準時開店,而為了來得及將當天現做的粿蒸熟、冷卻並包裝,有時候六點就要開始上班,逢年過節還要額外蒸年糕,年糕相當厚重,上半部蒸熟了下半部卻可能還沒熟,因此又要再將下半部的年糕挖上來翻面蒸,這時候甚至四點就要開始作業程序。甜湯雖然九點半到十點才開賣,但同樣需要前置作業,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備齊料。
在接班前,楊郁虹在旅行社工作,連續三年都是公司的業績王,她的哥哥和弟弟也各自在自己的工作領域發展得很好,然而看到父親為了蒸年糕連續五天沒睡覺,雙眼佈滿了血絲,楊郁虹感到相當心疼,因此毅然決然地和哥哥、弟弟一起回家接班。楊郁虹說,一開始心裡還是有許多掙扎,要在職場中放下光環急流勇退非常不容易,但最後,他們都還是回來了。
楊郁虹說,將店名改為三六食粑,比較有童趣的感覺,「粑」代表著米製品做成的點心、糕點,紅龜粿正是由米製作而成,剛好能相互呼應。而店面改名也意味著兒女們在接手生意後將打開新的時代,承接父母的手藝並持續創新。
再造計畫 承襲傳統同時創新
三六食粑今年參與台北市政府商業處「台北造起來」專案計畫,該計畫幫助店家轉型,進行品牌再造。楊郁虹說,會參加此計畫第一個原因是想要改變,跳脫舒適圈才會成長;第二個原因則是為了要給員工一個看的見的未來,員工是資產,更是一家人,因此即便今年受疫情影響,楊郁虹告訴員工要共體時艱,但絕不休無薪假,因為她知道,十個員工背後有十個家庭,若是休息放假,對員工們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最初參與「台北造起來」專案計畫時,三六食粑一開始被區分在美食類,主打甜湯的部分,但楊郁虹堅持要被歸類在傳統類,她說,台灣傳統產業已是黃昏事業,不被年輕人認識,甜湯走到哪裡都有,但紅龜粿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要做就要做特別一點的,甚至希望可以做成伴手禮或縮小成小甜點,像杯子蛋糕一樣,帶出去與人分享。也因此,伴手禮禮盒─小食粑出現了。
小食粑由「小時光」的諧音而來,楊郁虹說,意涵在於希望讓人能在吃的過程中回憶起小時候去拜拜或是祖父祖母小時候的時光。將紅龜粿、草仔粿做成掌中型大小,既能帶出去分享,也更符合現代人的食量,小食粑推出後大受好評,甚至連長輩們都很喜愛。
天氣越來越冷,店員乘裝著甜湯的手沒停過。 攝影/黃子馨
吃的養生健康 傳遞傳統文化
近年養生風氣盛行,楊郁虹說,店裡的甜湯也都開始做減糖,期間也曾碰上顧客評論說吃起來不對味,在味道和身體健康間,其實很難去取捨,但盡量還是希望大家吃得健康。另外,店內的麻糬過去總會撒上花生粉,但考量到剛煮好的麻糬還熱熱的,若再撒上花生粉,會產生黃麴毒素,傷害人體,因此忍痛改撒上芝麻粉,或許會失去一些注重口味的顧客,所幸隨著養生觀念興起,大部分的客人還是能接受的。
在店內一起幫忙的楊郁虹的舅舅吳榮貴說,店內的粿因為是米製品,其實會很快硬掉,因此最好是能夠趕快吃完,若要放久一點,也要冰在冰箱,要吃再用電鍋蒸一下,維持口感;來店顧客張小姐則說,在台北市要找到手工又好吃的粿店真的很少,三六食粑的麻糬吃起來不膩,也因為是老店,大家都很習慣他們的味道,希望這樣的好味道能夠一直存在。
「人就是不斷一直在進步,不要停留在原地。」楊郁虹提到,他們不定期研發新產品,改善原本不好的地方,走向更健康的取向。另外,她也希望人們對紅龜粿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能夠在三六食粑看到真正的模樣。因此也想開設手工做粿、搓湯圓的課程,兩、三年後希望能再開一家店,以甜湯為主。「你有西式下午茶,我也可以有中式下午茶。」。楊郁虹用以前當導遊帶團出國的經驗,把在國外看到的案例帶回來使用。
「以前人家常常問我說為什麼年薪百萬還要回家,因為不想讓我爸的手藝就這樣沒了。」楊郁虹說,有付出也才有回饋,明明是一樣的火候,煮出來的東西就是和父親的味道不一樣,麻糬搓出來的薄厚度、吃起來的感覺也和母親做的不一樣,「老一輩真的是有一個他們很厲害的魔法。」楊郁虹笑說,未來也希望自己和弟弟的孩子們有機會也能合作一起接手這項事業,因為這就是一個傳承。
採訪側記
採訪當天來到三六食粑,聽著店長的分享,就能感受到她對傳統粿文化傳承、創新的在乎和重視。店內燈光明亮,門口一邊煮著熱呼呼的甜湯,另一頭則放著各式各樣的紅龜粿、草仔粿、發粿,也讓我們對於傳統祭祀供品有更多認識,許多人拿來拜拜外,也會帶回去與人分享,心靈除了能得到信仰上的慰藉,也會因為和家人朋友們能藉此聯繫感情而更感到富足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