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浮洲騎自行車! 行不行? (Part 2)
前言:
近年來政府推廣的"社區節能減碳"、"環保生態城市"與"TOD(大眾運輸為導向)的交通規劃"不應該只是口號!而是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的轉變,道路規劃對行人與自行車應該是友善的。
自行車/步道不應只是休閒用而設置在堤外、溪邊,而應是設在社區居民生活、通學與工作的重要路徑上,有效連接大眾捷運站,鼓勵非機動車輛的運輸方式,才有可能從根本改變現在以機車、汽車的交通模式。
行動:
2010年5月2日星期日天氣晴,我們為浮洲居民與單車客舉辦了第二次的社區(單車)討論會,開發浮洲觀光資源並探討當地以自行車取代機車交通的可能性。
第二次社區(單車)討論會: 浮洲居民+社大學員共約30人
當地居民意見:
1. 簡易車站開通後,僑中二街目前道路規模、人行道、照明等都無法滿足未來需求。
2. 外地學生會藉車站步行到華僑高中,在地學生會藉車站到樹林樹人家商及樹林高中上學。
3. 文創園區圍牆建議只要砍一半讓人在視覺上流通即可,目前30巷與僑中二街口因視線不明常發生危險。
單車客的踏查感想:
1. 在南浮洲蓋養生村的概念應再發揚,重要性甚至超過青年住宅。
2. 浮洲的發展對台灣歷史地位重要,應好好保存紀錄。
3. 目前市區環境還不適合騎單車,因路窄危險。建議環河單車道可仔細規劃,再逐步延伸到市內。
4. 可規劃一日/半日行程規劃,結合地方特色及環保的LOHOS概念,含地方小吃、休息停車點等。
5. 室內推薦景點無設置解說牌相當可惜,若是無人帶領就無法讓人看出都市特色。
6. 單車集合地點需考量停車問題與廁所。
7. 未來浮洲應朝向環保概念來發展,不宜高密度開發。
8. 感覺當地生活步調緩慢,未來若加入大量移民將會衝擊社區生活。
9. 親民公園內的釘子戶讓人印象深刻。
共同結論:
1. 浮洲是一個被遺忘的慢活空間,但也因此保留著更多的歲月及歷史痕跡,是否保留或者更新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2. 當日活動時間有限,騎車時間太少,只看了南浮洲不過癮,期盼日後能有更充裕的時間好好游浮洲。
國外案例:
英國倫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交通繁忙的城市,從中古世紀就留下來的市區街道根本就沒有拓寬的可能,可是我們在倫敦街上就是可以清楚識別為自行車與公車共用的一長條綠色或紅色區域。
德國柏林,進步亮麗的歐洲第一現代城,早晚上下班時間在街頭,滿街上都是穿著西服、套裝的上班男女踩著自行車上班通勤的畫面,就這樣活生生地展現在觀光客的面前。
請看相關文章:
五色鳥”在倫敦騎單車通勤上班”
奇想:
參考國外的案例後,我們發現台北市為了推廣單車交通在市區道路上加闢自行車專用道(台北市敦化南北路自行車道)或許不是一個適當的做法,一來地方政府不像台北市一樣有錢,二來單車佔據車道引來許多原本用路人的抱怨,我想以後大概再也沒其他縣市政府敢嘗試了。
但我們不妨參考國外,只需少量預算,彈性的在道路上規劃步行與自行車共用的”慢速道”,此慢速道與一般道路只須以不同色塊區分即可,目的在提醒機動車駕駛者注意步行與自行車的路權,如此一來在等待浮洲地區都市計畫實施的漫長開發過程中,也能逐步改善浮洲居民”步行”的權利,長官們,我們能試試看嗎?
請看相關文章:
公民新聞:單車通勤敦化南北路
前一次活動:在浮洲騎自行車,行不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