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灌溉與排水工程」師生到陽明山梯田/八仙稻田觀察與實作
2021.3.23
非常感恩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胡明哲老師、許少瑜老師、余化龍老師、林元駿、李玟頤、邱普運、李兆庭、余美香、劉政其、甘庭宇、葉欣瑋、黃群展、黃中澤、殷祥玲、林皓華、趙怡璇美麗助理和同學,「灌溉與排水工程」課程+教育部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教學聯盟計畫(北區)一起到陽明山梯田/八仙稻田觀察與實作,同時感恩白永順、宋發喜兩位農夫老師熱心栽培學子。
實驗室充分準備雨鞋、雨衣、好多把鏟子、茄芷袋
前一天下大雨,又濕又冷氣溫下降很多,真幸運,今天陰涼好天氣,好幾位同學不畏寒冷,短褲拖鞋上陣。
補充
3/21 20度
3/22 15度、大雨
3/23(活動日) 19度、陰
3/24 17度、雨
初春楓香樹嫩綠的新葉、大石、水流聲,彷彿春日班遊健行,在淡淡的柚子花香中,師生們發揮靈活腳力,沿著梯田大小不同石階一路蜿蜒往下,先經過70多歲仍在耕作的陳阿伯賣到花市作為插花素材的美麗鳶尾花以及石斑木花田。
至少3~4代世居此地的白永順農夫老師,經營陽明山內埔安心蔬菜農場,他有用中興大學蔡東算老師的蔡十八菌種蔬菜,是能夠接受新觀念的農民,田裡有滿江紅可以固氮,他利用水旱輪作、減少病蟲害,例如不怕麻煩人工挖茭白筍的頭移到另一塊梯田,其他蔬菜雖有用少量農藥,田埂仍能看到艾草、鼠麴草,一位台電退休先生喜歡那兒環境,免費幫忙人工拔草3~4年。
因農場位置佳,產發局、農會希望他辦體驗活動,他辦一次就不辦了,因為光是接電話,農事都不用做了,許多農夫都靠休閒觀光補貼,這位白先生有為有守,算是鳳毛菱角。
其他師生都是都市長大,除了黃群展同學在台南菁寮稻田區長大,曾騎腳踏車摔進稻田或跑到別人家的田玩耍,並沒有參與過農事,大家第一次赤腳踩入陽明山水梯田,一開始身體搖搖晃晃努力平衡,夾雜「水好冰」的尖叫,後來越走越穩。取代實驗室儀器,用身體去感覺~土層沒有很厚,踩下去,泥沙會飄起,看不到秧苗位置,
補充:
1.租地費2-7月30坪一期稻作5個月3600元
2.
2/27灑催芽節能新品種「台南秈18」稻穀2.5公斤、保持15公分以上水位
北投宋發喜先生提醒一個錯誤,要先打田,灑催芽好的稻穀、再淹水,日後稻子比較不會倒伏,台南農改場鹿草分場長陳榮坤補充:打田後再直播,稻種會微沈於土面,抗倒伏性較佳。
3/3寄土和水樣本送農試所檢測
3/14將柯林剩的秧苗插 1/3 面積,直播區有一些稻穀漂浮、大約長5公分高浸在水裡葉色蒼白
插秧放低水位約後,3/19農夫通知直播區長出一片綠油油,不用再拿秧苗來補
學生們再一次驚呼:「好多蝌蚪!」和另一隻不知名的昆蟲在掌心滑動,平常整日接觸塑膠電腦鍵盤、高科技手機、虛擬桌遊,秧苗、蛙類同時在春耕中成長,年輕人的心靈也受到更多人類以外不同的生命而滋養成長。
補充:
1.感謝臺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許志遠老師說明,蝌蚪是黑眶蟾蜍,至於哪隻蟲子,有點模糊,水生椿象那類的,可能是划椿科的蟲子,下次要詢問物種時,請記得拍大點,清楚點唷!並表明拍攝地點(自己拍或是網路上抓都要註明唷),以利查證。
2.白永順農夫老師說以前小魚、小蝦、田螺……等更多,自從多年前水圳從上游嚴重崩塌之後,就少很多
3.「孩子寧可待在家上網,也不肯到戶外走走?即使去了戶外,還戴著耳機聽隨身聽?」《全美教育委員會期刊》指定讀物<<「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理查.洛夫點出,自然棲息地的消失,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隔絕,使得現今在電子產品環繞中成長的下一代,大量出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抑鬱症狀等令人擔憂的發展趨勢。 讓孩子和蒲公英對話,激發他的想像力和天賦;讓孩子同溪流和小魚玩耍,學會傾聽和專注;讓孩子在白雲微風下奔跑,擺脫不健康的肥胖因子;讓雨水陽光洗淨並晒乾他陰鬱幽暗的心……
學生將土壤採樣,帶回台大做保水性分析
補充:這塊田的土壤和灌溉水 3/3 寄送農試所排隊檢測
胡明哲老師、余化龍老師站在梯田砌石駁坎(田埂)上方,白永順老師聽祖父說,這些梯田砌的石駁坎,石頭是當地挖出來,因石頭很重搬不動,先民們準備好豐盛餐點,請陽明山砍箭竹竹子的人ㄧ起來搬運石頭,協力做出這些砌石駁坎,砍下的竹子是用來種番茄或豆科等支架,挑到北投士林去賣,大約走路2個多小時,從竹子湖下來中途經過他們家(位於頂湖附近),即使沒有需要搬石頭,他家也會準備茶水,讓砍竹子的人有個休息落腳之處,白永順老師曾肩扛兩大把的竹子走到山下去賣,那是一個大家不是計時計薪、而是換工互助人情溫暖的時代。
補充:砌石駁坎是傳統的擋土與護坡工法,由於保留石塊間的空隙,提供生物生存空間,如今被視為一種生態工程。
因人力短缺維護不易,幾年前七星農田水利會將十八挖水圳改成水泥化,白永順老師站的兩個水門,一個是往下送梯田灌溉水,另外一個是將多餘的水排出,遇到颱風或大雨,不像其他地方有水利小組長幫忙,白永順老師因梯田種旱作蔬菜,避免菜被淹爛,所以天候不佳也要去開水門做好排水。
白永順老師還說近年強降雨變多,原本的水圳無法順利排水,這區梯田上游的攔水堰旁又加開一個排水口出去。
白永順老師說以前這一大片梯田大家都是種米給自家吃,後來為了孩子就學方便,包括他們一家人許多人都搬到山下居住,人口外移加上飲食習慣改變,紛紛轉作蔬菜、花卉。這幾年他的堂弟有時會在梯田種一點水稻,5月多未成熟就收割,主要是用來與地瓜輪作。
請問同學們,氣候變遷下,相比較以前梯田種水稻時,哪一種梯田運用對於強降雨時地下水滲透或緩和排水速度比較好呢?
補充:
1.全國掌水工年紀多半7、80歲,急需傳承配置多少水量、水閘門應開度多少等實地寶貴經驗智慧,掌水工除了配水外,在田間協調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枯水期間,上下游工作站之間容易發生搶水糾紛,即便水閘門改成自動化,一旦沒水可用,可能會私自打開水閘門截水,造成下游無水可用,需要透過轄區的掌水工來協調。
雲端巡田水,i-Water讓掌水工更輕鬆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30222
2.陽明山最高紀錄冬季曾30天連續下雨,關渡八仙稻田最高紀錄則是14天連續下雨,北部若想用太陽能做智慧水門動力可能會有困難
3.
84歲曾獲得國家環境教育獎的陳清盛利用1.5公尺的水位落差設計不用電的供水系統
4.
泉源國小宿舍旁的十八挖水圳步道
https://blog.xuite.net/liwen2010/blog/370293479
竹子湖地形分為東湖、頂湖、下湖三區,形成天然隔離,避免栽培時遭受其他品種混入,病蟲害感染大幅減少。地勢高、氣候與日本九州相似,又有溫泉方便稻種消毒及催芽,1923年日本人在此設置種植日本稻的原種田,生產的稻穀於1926年命名為「蓬萊米」,竹子湖獲得「蓬萊米原鄉」之美譽。臺灣的稻米在磯永吉博士和末永仁先生以及很多人的努力下,改變了臺灣水稻的種植方式,和臺灣人吃米的習慣,原本習慣乾鬆的口感,改變成喜愛比較有黏性,並且創造出蓬萊米的新產業,創造新的大時代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以及許多因素配合,其中,促成蓬萊米成功的另一位偉大推手是八田與一先生建設的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灌溉十五萬公頃農地,將原本是看天田的嘉南平原變成為臺灣的大米倉,大量增加稻米生產。
大夥帶著彷彿由世外桃源出來的心情,在前往八仙稻田的車程,沿途解說益全香米、蓬萊米、台大鹿鳴米(台南16號)、台南秈18育種,期待大家不只聽故事,而是學到創新與改變的能量。今日下田點心是用陽明山梯田首次栽種的「台南秈18」作的黑糖糕,「台南秈18」2009年開始進行水稻雜交,2018年命名發表,改良過去「台中秈17」加工用米需放置一年以上才能加工的缺點,讓消費者吃得到當季鮮米製作而成的米食,同時大幅降低農民儲藏成本和空間,還能取代進口的麵粉煎美味蔬菜餅,環保又節能。
大家來到關渡八仙稻田,這塊田狀況多正好給同學們多元思考與學習,問同學們看到什麼問題,「秧苗沒插好」,其實是一開始田的前方加上後方約有1/4沒整平,因此3/11、3/14 挖溝排水,深水區補的秧苗還是福壽螺吃的精光,田沒整平,不只影響產量,同時也會造成灌水的浪費,「稻田整平」可說是水資源智慧農業需求第一名。
問題二:灌排沒有分離
A.有可能吃到別的田區多餘的肥料和農藥
B.若灌滿田水需兩小時,兩小時後還要跑來只是關水門很麻煩
C.下游若用水時,水圳放滿水,田裡多的水會排不出去無法
D.下游不缺水,水圳水位太低,水進不來,要用板子將水堵起來,加高水位
掌水公為了這一分地的灌排水常常要跑來跑去。
問題三:水質異常,插秧和先前除草排水時,約略不到2個小時,會看到排水孔和水圳有鐵鏽色泡泡,是否鐵質太高,等農試所檢驗報告
另一組人馬幫忙補秧
許少瑜老師親自領軍,大家齊力挖出一條半的溝渠,後半部排水不良大幅改善,大部分同學多聚在一起工作,不曉得是否小時候在台南菁寮稻田成長影響,黃群展同學獨立作業,在前方旱地挖溝開路。
這兩位同學拿鏟子挖溝時,將手磨破,趕緊補上棉布手套,他們戴上手套繼續工作,後來他們又徒手挖泥增強靠近路面田區排水,讓我非常感動。就像總統農業和平獎謝順景老師提到:「不像其他國家只給錢的援助方式很簡單也很省事,臺灣團隊的作法不同,不僅出錢,還有高級人才,具有堅毅和奉獻精神,提供技術、領導,與當地人一起生活,跟當地人一起下田耕種。並肩合作的精神,贏得居民的敬重與信任,使進度更加順利。」
感謝相鄰這塊田的宋發喜老師,借鏟子和洗腳水,熱心栽培學子,他曾任職德國巴斯夫公司,即使今日88歲仍在家中菜園不斷研發,例如他用紙箱、燈泡、溫度計、設計出種子育苗箱,不用在寒冷的天氣跑去溫泉區浸種。
剛聽完陽明山梯田先民協力砌石駁坎,大家馬上一起挖溝排水,如同先民一起「挺公工」清理水圳和周遭環境(台語),調整去年走讀水圳 的方式,今年「灌溉與排水工程」和「氣候變遷調適教育」讓同學們實際下田參與,學生們替自己完成的成果感到驕傲和勞動後的喜悅,2021年3月8日因久旱,水情嚴峻,農田水利署與大甲鎮瀾宮合辦暌違五十八年大型祈雨法會,期待同學們回家後21天挑戰珍惜水資源行爲改變以及分組專題報告。
後記
1.許少瑜老師教學研究帶領出很棒的氛圍,舉例如下
活動行前討論時,看到「珍惜水資源21天自發行動作業」許老師說:「很好,找學生一起來做。」當場有碩士生助教、教育部計畫助理、博士班學生,其中一位說:「只叫學生做不公平,許多老師都不做。」老師馬上當著這些人面前說:「真的,我一開始有自備筷子參加會議,可是看到別人都沒有帶,自己帶好像很矯情,所以我就沒帶了,看來有一些事我知道,可是因某些原因而沒有做到,我和您們學生一起來做這份作業。」當天討論完,碩士助教立馬減少喝飲料、美麗的教育部計畫助理開始自備水壺減少喝礦泉水。
2.2020/3/17 胡明哲老師、許少瑜老師、余化龍老師帶學生們到關渡稻田做實驗,當時從下午直做到太陽下山,萬家燈火,老師還留在隊伍後面幫忙搬工具
3.2020/4/21 走讀八仙圳和關渡稻稻田,老師讓學生們有機會看到大田蚌
真的太幸運,2020年參加台大進修推廣部的灌溉排水工程學分班,才能認識生工系這些很棒的老師和學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