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博物館 追憶海關歲月
原本荒廢二十多年的舊安平稅關,經台南市文化局規劃整修為「運河博物館」,在民國九十四年以嶄新的面貌重現於安平。沒有豪華氣派的裝潢,只有紅磚黑瓦的建築物沉靜座落在安億橋下;沒有延平街的熱鬧聲響,只有身旁河水緩緩流過,它伴隨著運河港口的變遷呈現不同的樣貌。
運河博物館座落於台南運河河畔,以介紹台南運河歷史,以及安平港漁業發展為主題,雖然館內空間不大,但安平海關與運河的歷史資料相當完整,展出的內容極具歷史價值。博物館解說員何小姐表示,館內牆上掛滿一張張的老照片,都是台南市政府向安平當地居民蒐集而來的,從這些照片可以看出舊安平港繁榮的景象。
運河博物館除了有珍貴的歷史資料,本身的建築更具歷史價值,這棟建於日據時代的日式建築物,外觀為傳統的木構建築,內部則是採用「編竹夾泥牆」,先以竹條以及蘆薈編織成網狀的壁體,接著在其內外抹上參雜稻草、稻穀的泥土,是相當古老的築牆方法。何小姐指著館內的牆說:「雖然運河博物館曾經進行整修,不過在館內依然保有昔日的構造,可以清楚看到泥牆實體及內部結構。」
運河博物館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安平稅關,紀錄著新、舊運河的興衰時期。現在所稱的台南運河即是新運河,是日治大正十一年(西元一九二二年)為解決舊運河淤塞不堪使用而開闢的。由台灣總督府技師松本虎太設計監造,沿著舊運河的南側,派遣工人分別從安平與台南的兩端開挖,經過四年的時間終於完工。新運河的開通延伸了安平港的航道,使得帆船可以直接進入台南市區,不需再卸貨換小船轉運,與海外的貿易更為方便,更帶動台南的經濟。
在日本開通新運河後,於昭和五年(西元一九三0年)將原設於舊運河鹽水溪口的稅關移至此,管理航行於新運河的帆船與貨輪,是昔日商船進出安平港的關卡,所有進出口的商船貨物須停泊於此繳交關稅,包括安平近海漁業興起之後的漁船。
台灣光復之後,國民政府將舊安平稅關改設為「財政部台南關台南支關安平支所」。到了民國六十三年,安平港因為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設備遭受嚴重的破壞,導致港口淤積更甚而封港。不久之後便在南方兩公里處興建安平新港,並在民國六十七年將安平支所移置新安平港,市政府也將此基地以及週邊土地規劃為廣場用地,這棟建築物就這樣一直被閒置。
不再對外開放的舊安平稅關,一度成為廢墟,直到台南市政府推動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才在民國九十二年五月被指定為台南市定古蹟,同時獲得補助,並於隔年進行整修。經過九個月的施工後,為保留具有歷史價值的舊安平稅關,在民國九十四年規劃為運河博物館,重新對外開放參觀。
「其實現在的運河博物館,可是經歷了一段驚險的過程,才得以被保留下來。」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鄭道聰表示,台南市政府於民國九十一年為配合安億橋的整建,決定將這棟建築物拆除,所幸在工程承包商出動怪手進行拆除之際,安平文教基金會接獲週遭店家的緊急通知,馬上趕到現場,攔下已拆除屋瓦的怪手,透過相關單位與市政府協調後,才由台南市長許添財指示:「舊安平稅關深具歷史價值,房屋與新建廣場可並存不悖,不必拆除。」
隨著台南運河的開闢,舊安平稅關成為台灣對外開放通商的重要地點,見證了昔日運河的興盛時期;卻也跟著安平舊港的淤塞封港,淪為閒置一旁的房舍,失去往昔的繁華風采。現在舊安平海關經過完善的規劃設置為運河博物館,變成安平的新觀光景點,更吸引許多台南市民前往,在此感受運河過去的歷史歲月。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