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臺天后宮 安平信仰中心
創建至今已三百多年的安平開臺天后宮,是鄭成功軍隊收復台灣後,為感念隨祀媽祖庇祐,派遣官兵並徵調民眾於安平鎮蓋廟祀奉,是全臺灣第一座由官方興建的媽祖廟,廟史與朝代更替息息相關,在開臺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成為安平地區的信仰中心。
安平開臺天后宮內主祀的三尊媽祖神像,是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帶領軍隊攻台時,為祈求護佑,從福建湄洲奉迎來台。鄭氏軍隊擊退荷蘭人後,為答謝媽祖,於明永曆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六八年)在安平鎮渡口(今石門國小)建廟,稱為「安平天妃宮」,當時以官廟地位受祀,香火極為鼎盛。
但是在清兵入台後,卻將安平天妃宮貶為偽廟,另外改建寧靖王府為天妃宮,安平天妃宮的地位因此一落千丈。直到清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發生日本侵台事件,沈葆楨奉旨巡台時改為「天后宮」,才恢復原有地位。清光緒初年時,沈葆楨奏准立祀鄭成功後改稱為「開臺天后宮」,並且獲得皇帝御賜「與天同功」匾額,地位盛極一時,香火更為興盛,成為台灣地區媽祖信仰重鎮。
到了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甲午戰敗,日本軍隊進駐安平,在開臺天后宮內大肆屠殺清軍士兵,並將屍首埋於廟後空地。神聖殿堂遭血腥之污,當地居民擔憂香火日益冷淡,便趕緊將廟內神像分祀於安平六角頭之廟宇。
爾後日本政府在此設立安平公學校,將寺廟當作教室使用,卻礙於日本政府禁止修築廟宇的政令,任由開臺天后宮日漸毀損,以致最後荒廢。
直到民國五十一年,荒廢近七十年的開臺天后宮,才在安平地方人士的努力下重組管理委員會,商討後決定於安平水師衙門故址(現址)集資重建,並將昔日寄祀於安平各廟宇的神像奉請入廟安座。經過為期四年的施工,「安平開臺天后宮」正式啟用。
「全台灣沒有一個媽祖廟敢自稱是開臺天后宮,我們的媽祖神像確確實實是鄭成功攻台時,令士兵用人力從湄洲抬過來的。」安平開臺天后宮管理委員會總幹事陳宏明表示,開臺天后宮擁有悠久的歷史,為台灣本島最早的媽祖廟,因此許多天后宮的媽祖都是由開臺天后宮分靈出去的。
重建之後的安平開臺天后宮,卻在民國七十九年的一場熊熊大火中燒毀。當時因不慎發生電線走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捨,整間廟宇都燒光了,所幸正殿沒有受到嚴重波及,僅三張媽祖座椅燒成木炭,但三尊媽祖皆安然無恙,連身上的衣服都沒有被燒到。安平民眾對此情況嘖嘖稱奇,認為是媽祖神威顯赫所致。其後管理委員會便立即展開重建工程的籌備,終於在民國八十一年恢復昔日原貌。
每四年一次的「開臺聖母繞境全台平安」,是安平開臺天后宮最重要的活動,依照習俗於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展開熱鬧非凡的迎神賽會,總是吸引許多信徒齊聚安平,爭相目睹安平媽祖出巡的盛況,各地媽祖廟的陣頭也會前來共襄盛舉,是台南相當壯觀的民俗慶典。
除了媽祖繞境活動外,開臺天后宮還有一個舉辦至今已超過十年的傳統儀式-「安平做十六歲成年禮」,固定於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在廟前廣場盛大舉行。這項習俗源自於日治時期,以前安平地區的小孩都跟著大人去碼頭當搬運工,當時未滿十六歲只能領一半的薪資,因此當家中小孩滿十六歲時,便會邀請親友來家裡慶祝小孩收入增加,對家裡的經濟更有幫助。
「讓青少年實際參與成年禮儀式,明白自己已經成年了,要開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懂得對父母懷抱著感恩的心。」陳宏明表示,開臺天后宮「做十六歲」依循古禮方式進行,青少年透過鑽「鳥母宮」表示長大成年,同時還結合趣味十足的闖關遊戲,為傳統活動注入新元素。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