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灣里老牛市 見證農家史

2010/05/27 19:26
3,368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記者胡書銜/台南報導】牛墟又稱為「牛市場」,是農人選購牛隻的去處,更是販牛人淘金的地方,每逢月二、五、八日,就是善化牛墟開市的時候。位於台南縣善化鎮的善化牛墟更是近代碩果僅存的牛墟之一,善化牛墟管理處在民國九十八年九月二十日舉辦善化?牛節,使民眾能體驗到傳統的牛墟文化 

 善化牛墟?牛節是由台南縣政府主辦,縣府結合新化社區大學安排一系列與牛有關活動,彰顯善化鎮與「牛」淵源,現場有牛車可搭乘體驗,主辦單位請來象徵早年農村社會藝陣的12婆姊演出,鮮豔的服裝搭配俐落的肢體語言,相當搶眼。

 

  主辦單位還安排了犁田犁田窯樂、創意稻草牛裝置、肥牛彩繪、紙黏土牛塑等,同時還有早年牛墟照片展出,每一張照片都展現出當年牛隻拍賣時盛況,也見證了善化當地這數十年來發展縮影。主辦單位下午還轉往善化慶安宮,安排布袋戲演出。在善化高中有33鬥牛籃球賽,許多學子組隊報名,可以隨即下場尬球技。

 

  據牛墟管理員郭合德老先生口述,牛墟源自清朝,當時台灣正值開墾時期,可耕地越來越大,耕牛的需求量自然也越多。專門買賣耕牛的市場,叫做「牛墟」,在以前台灣較熱鬧的鄉鎮大多有牛墟的存在。

 

  牛墟之分布,大致上都在嘉南平原一帶,在日據台時期,全台共有八十四處牛墟,較有名氣的如岡山、鳳山、善化、大目絳(新化)、鹽水、北港、斗六、屏東等。其中以鹽水為最大,善化次之,再者為新化。

 

  當時台灣府轄內最早成立牛墟的地方,就是位於灣里街(善化)的南門外,而牛墟的主要功能不外乎是牛隻的交易。由於交通不便,牛隻為農業社會耕作和運輸的重要工具,對於當時的台灣農業社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農特產品市場,附近的牛墟也會彼此錯開墟市日期,以便牛販和農民趕墟。

 

  善化牛墟位置適中,位於善化鎮西南方郊外,現在是善化鎮南關里住宅區。台灣光復後,善化牛墟交通非常發達,牛隻交易量居全台之冠,據當時牛販趕墟的經驗,都異口同聲的稱善化為最繁榮的牛市。

 

  每逢月的二、五、八日時,善化這僻靜的地方就會出現大批的牛隻、牛販與農民在此穿梭,進行牛隻的買賣交易,據善化文教期刊記載,當時進場交易的牛隻數目不下兩三百頭,如果正好是農忙之時,牛隻數目更可達數百頭以上。

 

  郭合德說,早期的牛墟地並不大,一次要容納百頭以上的牛隻進出,可以說是牛山牛海來形容。在當時牛角稅是牛墟場地的整理費,所以有管理委員會來管理,其稅收更是鎮上的重要收入來源。

 

  善化當地文史研究者洪景星說,牛隻的交易也是有一套特別的規定,牛價在喊價則是使用牛販業界通用的暗語,一至十分別為天、下、平、口、水、龍、文、不、見、功、?,舉例來說一千六百五十元,就唸做,「天龍水」,用代號講價為牛墟特殊的文化之一。

 

  洪景星說,當時的牛販為了使牛隻交易價格佳,牛販總在開墟之前日,將牛趕至泥沼或池塘等地方,用泥巴為牛做「整形」,就是手挖泥濘,塗抹在牛隻身上,可以掩飾皮膚上的某些缺陷,還可以增加光澤。

 

  假如發現牛腹稍嫌小,則會強迫牛隻喝水,並餵飽嫩草,使之身型強壯,行情才會較昂,否則大打折扣,但強灌牛隻喝水以及增肥,會導致耕牛日後健康與體力重大損傷,為牛販圖利之一大陋習。

 

  牛隻在進行交易之前,必須將牛牽至管理處,對牛做各項的考核,合格的牛隻才可以在牛市販賣。考核必經四步驟為摸壽、試步、考車與試犁,藉此鑑定牛隻的好壞、強弱、老幼。

 

  首先是「摸壽」,是用牛的後齒高低來區分年齡,也決定價錢的高低。農夫將手伸入牛嘴中摸前齒就可以判斷牛的強弱,原來牛有八前齒,若有九齒稱牛公,即為好牛,設有十齒謂牛王,非但健壯,還有大吉豐收之意。

   「試步」,是在看牛隻體型是否均勻,四肢邁步是否穩重。「考車」是牛墟中最有看頭與吸引人之一,讓牛拉車並加重車上載重,加石臼或請多人坐上牛車,由牛隻拉動考驗牛拉力、耐力高底。再來的是「試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