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報記者 郭柏宏/台中報導】由於漆這項文化的逐漸沒落,許多人對漆的了解也越來越少,為了保留漆的美,位於台中縣豐原的漆藝館,訴說著漆和漆器在台灣的歷史,以及 漆器成為一種藝術品的發展歷程,也定期的舉辦漆藝展覽,提供了漆器創作者一個可以被更多人看見的平台。
「這座漆藝館是以前日治時期的自來水廠員工宿舍,當時為了閒置空間再利用,想要活化地方文化的特色,而找到後來發現豐原的漆器最具代表性,」漆藝館的負責人黃成中表示。在日據時代,豐原漆器的產量全台灣最高,幾乎占了九成之多。由於早期的漆器大多是以木當原料,而當時的豐原正好是木材的集散地.才會有這麼高的產量。
漆器的定義很廣,只要能上漆的物品都可稱為漆器,包括木頭、瓷器等等,而上漆的目的早期主要是為了保護器具,後期才逐漸有美觀的功能。黃成中提到,由於樹漆對於物品的附著力和黏著力都很好,而且硬化以後結構非常安定,不容易和其他物質起反應。「一般牆上的化學漆,只要噴到強酸,就會開始冒煙、變黑,而天然的樹漆由於結構安定,並不會有任何反應,所以才可以塗在器具上成為保護膜。」
「你會發現館裡的漆器展示櫥裡都會放著一杯水,因為樹漆是活的。」黃成中表示,樹漆跟一般化學漆不同,一般化學漆要風乾必須抽乾裡面的水份,但特別的是,樹漆卻是需要吸收水份才會乾。「漆器就跟女生常帶的玉鐲是一樣的,都會吸收空氣和水份,在一般乾燥的環境下反而會不容易乾,而且漆器越吸收水份,它所表現出來的顏色會越亮、會越好看。」
樹漆的種類大致上可分為三種,分別是生漆、熟漆和黑漆。從事漆器創作有三年的經驗、同時也在漆藝館展示許多作品的盧關中提到,直接割開漆樹皮流出來液體叫做生漆,生漆的成分裡含有漆酚,尚未風乾前,許多人常會因此而皮膚過敏。生漆為琥珀色,有些創作者想要加色料調顏色,會將生漆加熱,讓它變得透明一點,這種漆叫做熟漆。
黑漆則是為了當背景色或是遮蓋顏色而形成的。除了這些樹漆,盧關中也提到另一種加了化學原料的腰果漆,腰果漆特別的地方在於雖然用途一樣,但它的風乾條件並沒有樹漆嚴苛,也比較沒有漆酚的問題,所以有需要大量生產的器具就會使用腰果漆。
盧關中經常使用樹漆來創做漆器,而盧關中也表示創作漆器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漆器風乾時環境的控制。「使用樹漆創作的時候,在一般的環境下是沒有辦法風乾的,就算放了一個禮拜後還是會發現還沒乾。樹漆一定得在特定的溫度和濕度下才容易風乾,溫度大約是二十二度到二十七度之間,而濕度必須在七十到八十五之間,而且最好空氣不要流通。」
漆器的製作過程相當艱辛。盧關中表示,一般的漆器用品,就必須上五次以上,漆才會有保護膜的作用,這是因為開始的前幾層漆會被物品吸收。創作品會更費功夫,除了上漆之外,創作品會加上蛋殼或貝殼裝飾,而這些裝飾品中間的細縫又必須上漆,然後再磨平、磨亮,整個程序相當複雜,「漆器上色與畫圖不同,所有顏色都是一層一層漆上去的,所以你看到幾種顏色,就是上了幾次的漆。」
由於民國七十六年台灣禁伐天然林,台灣漆的發展受到相當大的阻礙,也逐漸的沒落。黃成中提到,由於禁伐天然林,所有木材必須仰賴進口,又因為經濟成長,工人的薪資不斷提高,漆的生產重心逐漸往東南亞和越南移動。
黃成中也說:「漆藝館雖然不敢說要振興漆這項產業,但是至少要保存文化,讓大家知道漆這項產業曾經在台灣興盛過。而我們雖然在量產漆器方面無法與東南亞、越南比較,但可以換個方向,讓漆器不僅是漆器而是漆藝,我們把漆器變成一種藝術品,這或許才是漆器可以在台灣繼續發展的方向。」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