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藥癮家庭關係培力營,在語言中練習說愛,在互動中看見關係|朝露農場|露德協會

文字-A A +A

4月中的周末,露德協會朝露農場治療性社區舉辦兩天一夜的藥癮者家庭關係培力營。朝露農場的主任伊魯在開場時提及,「藥癮不僅是個人議題,也是家庭議題,用藥者因為使用藥物後造成情緒或是生活的失序,也會在家庭間形成風暴」,因此露德協會期待透過邀請藥癮者的家屬一同參加培力營,創造親子間更多正向的互動機會,拉近藥癮者與家人間的關係。

(圖為朝露農場伊魯主任及家庭關係培力營活動照片。圖/台灣露德協會。)

練習說愛之前,先學會傾聽自己的聲音

第一堂課陳玉真心理諮商師,以自身家庭互動經驗出發,談到有時候,雖然我們出於對家人的善意而付出而行動,但家人給予的回饋不如預期,反而產生衝突、爭執,此時不適當地溝通或互動,會更加深關係緊張,甚至有所傷害,因此如何適當回應對方或是敏感到回應方式需要調整便非常重要。「這個事情我已經跟你說過好多遍了,你怎麼就是聽不懂呢?」家長常常會在關懷的基礎責備對方,被責備的一方可能無力回應,各自在各自的立場僵持不下,一直不斷地自說自話、堅持,希望達到目的卻又持續挫折,但為什麼我們不停下來想一下是否應該調整方式呢?

老師說在學會新的溝通方法前,先學會聽自己的心聲及對方的心聲,「你為什麼做這樣的事情,為什麼不說話呢?你不說我也不會懂啊!」、「講了也不會聽還會被你罵」「回應有什麼用,只會被覺得又在頂嘴」,在人與人的互動中,常常會發生類似的情境,家長很希望了解子女在想什麼,但孩子總是沉默,可是內心又是滿滿的小劇場及無奈,雙方僵持著,老師說這時候要停一下,讓這個情境有機會放鬆、喘息,想一下,為什麼彼此的關係會如此僵硬。

(圖為諮商心理師陳玉真老師。圖/台灣露德協會。)

有時候,身為家長的我們會為了小孩的事情而爭吵,卻也讓孩子感到壓力想要逃離,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的想法是過去經驗累積下來的標準答案,老師說,但生活中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爸媽堅持的標準答案,有時應該要跳脫自己的標準,而是問問孩子的期待跟想法。

某個學員的爸爸提到,他常常會無意識下將這個作法或答案強加在孩子身上,反而加深了孩子對自己的抗拒,但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辦。老師則回應,其實我們若是能看見孩子的特質及能把他視為獨立的個體,會有自己的想法,那在溝通時,我們就更可能允許彼此的差異,也尊重子女的選擇。有位學員則說,如果以前,自己確實會選擇逃避,但現在可能因為生命中經歷了更多的事情,逐漸能同理爸爸媽媽對自己嚴厲的關懷,反而還是會繼續聆聽,而不是拒絕。通常我們生氣的時候會造成溝通的窄化,老師提醒,如果發現自己已經生氣了,先暫緩一下,讓自己有空間能沉澱跟反省,才能調整較為適當的溝通。

聽了老師的分享,在場有位家屬的父親也分享,自己遭到太太責備時,會先選擇沉默,沉默並不是不想溝通,而是因為覺得多年的情感,如果能忍住不衝突,能讓這段關係好好維繫。其他學員的家屬媽媽聽到這段分享,則說自己過往常常將沉默認為是默認,反而加深了憤怒,讓誤解越來越深,陷在自己的推理情境中,關係更加緊張或互相傷害。老師提醒,如果我們是罵人的那位,對方沉默,要想想對方在想什麼,需要給對方說話的機會,被罵的人除了沉默,也要嘗試提出疑問,了解對方在憤怒什麼,如果孩子一直都選擇沉默,家長可能也要思考,平常我們與孩子溝通時,是否是邀請的、給予空間,而不是常常在孩子提出想法時很快地便給予否定,讓孩子在溝通中備感挫折而越來越不願意溝通。

老師近一步說,我們看到的行為或對應方式都只是冰山一角,許多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等都沒有察覺,因此當我們與人互動時,時時必須要問自己幾個問題:我聽到了什麼/我感受到了什麼/我做了什麼/我這麼做是因為/對方的反應是是什麼/當下又如何解讀家人的反應/你覺得你有所作為,那有達成你想要的目的嗎?這些問題除了再次釐清我們對對方的理解,同時也檢視彼此當下的狀態及應對方式,最後,在同理的基礎下,又要能做出自己能感到舒適的選擇。後來,老師在家庭劇場中,邀請學員及家長演練不同的溝通情境,讓大家體驗同樣的情境,不同的對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未來溝通時可以多想想不一樣的溝通模式,創造新的可能。

在團體中看見藥癮家庭的無奈、傷痕與課題

第一天晚上,我們將學員及家人分開,分別進行團體,希望在家人不在的場合,讓家長們能有機會分享心中的擔憂及學習界線。「到底要怎樣才能讓他戒癮?」「真的沒有辦法耶,甚至跟他說難道你要用我的生命去換你的覺醒嗎?」「他明明是善良的孩子,但每次用藥完後就對我們發脾氣,怎麼勸也都不聽」,在家屬團體中,許多家長分享自己費盡心力,希望協助孩子能夠戒癮,卻總是遇到挫敗,每次看到孩子藥癮復發,便會更加焦急與心痛。

「因為他的人生總是要自己走,我們沒有辦法陪他一輩子,我們只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適時拉一把就好」

這是一位媽媽對其他家長的喊話,媽媽說,雖然我們真的很盡心盡力想要讓孩子改變,但都沒有效果,煩惱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最後自己反而生病了,但這樣對彼此都不好。其他走過類似路程的家長則回饋,有時候,我們要懂得適當地給予彼此空間,保持良好的關係,給予他適時地幫助,也不要忘了照顧自己。

團體帶領者,也是露德協會副秘書長佳蓓則提醒,身為家長的我們,可能也需要認識跟學習孩子在使用的非法精神作用物質的特性,這樣我們才能更同理用藥後孩子的狀態,如果我們看到孩子的情緒反應比較焦躁、脾氣不好,可能是因為用藥後的反應,這時候我們先緩一下,等他們比較不受影響後再去溝通,這樣能避免衝突而有所誤會。同時,身為家長的我們,也要學著,將孩子從自己的肩膀放到身旁,我們牽著他們的手一起前進,當孩子跌倒時拉他一把,當自己累的時候,也適時地將孩子的手交給他人,不要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才能也把自己照顧好。

「你得愛滋,不用指望你能成功」「我要叫警察抓你」「去死」這些是學員們曾經在家庭中聽過最嚴厲的話語,有些成員分享因為家庭的互動氛圍讓自己非常有壓力,在家人爭執時總是會想逃離。但學員也提到,因為自己開始戒癮,家人對自己的笑容,也有人分享,今年回家過年,自己煮菜給家人吃,家庭的氛圍十分愉快。大家談到自己心中理想的家庭狀態,有的人希望能與家人平等溝通,希望重新跟家人建立良好的聯結也不要再讓家人擔心,也有人期許未來能組成家庭,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在互動中看清彼此關係,化權力不對等為平等

你是指責型、討好型、理智型或是打岔型呢?家庭關係培力營第二天的課程,露德秘書長森杰以情境式的方式讓大家體會每個人在互動關係中自己所處的位置,及這些互動關係正如何影響自己的家人。「你怎麼每次都講不聽、這麼不自愛、都是你的錯!」「都是我不夠好,才會讓這件事情發生」「法律就是這麼規定的,本來就應該要這麼做」「這一切都與我無關」,我們在面對問題時,可能習慣先檢討別人的錯誤、過度自我反省而產生位階相對不對等的互動模式,指責型的人可能只看到自我,卻未考量他人與情境因素,討好型的人格則是自我太小,疏忽了自信自尊,理智型的人則只看到規範,忽略了人,打岔型的人則是總是沒有針對問題回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課題,我們要學習同時看見自己、他人及情境,才能照顧自己、不壓迫別人,也更為同理溫暖。

「我要肯定我自己;我要相信我自己;我要愛我自己」、「兒子,我要尊重你;兒子,我要理解你,兒子,不管怎樣我都愛你」。森杰也透過模擬情境的方式,讓家長了解,雖然平常自己會懷抱諸多情緒,但自己不能被情緒掩埋,也不能全然將這些情緒加諸在子女身上,最後反過來淹沒對方,所以找到能分享自己情緒的人,照顧自己,也讓子女知道,只要他們需要,我們都在。

(左圖為露德協會秘書長森杰上課時的照片。圖/台灣露德協會。)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1.03.01

台灣露德協會

加入時間: 2011.03.01
574則報導
21則影音
1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110藥癮家庭關係培力營,在語言中練習說愛,在互動中看見關係|朝露農場|露德協會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