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峰圳--八十年歷史的水利智慧
台灣南部每年都深受缺水之苦,颱風季節雖然帶來了大量雨水,但又造成災害,水質也混濁,一樣沒有辦法解決用水問題。很多人提出要在南部蓋水庫,但水庫的造價很超、壽命很短,而且還會破壞溪流生態與河川功能,我們為何不運用地底豐富的地下水呢? 「二峰圳集水廊道」就建在林邊溪的河床之下,是一條梯形的水流通道。河床的水順著梯形斜面上的泥柱流到廊道中,不管是在枯水期或豐水期,都可以把地下水集中,繼續往低處流,送到農田、住家,讓附近的用水不虞匱乏!現在雖然年久失修了,但至今每年仍可以提供3000萬噸灌溉用水,供應量比白河水庫還大,而且就算是颱風暴雨的季節,水流還是可以保持清澈!
日治時代,日本水利工程師鳥居信平為了解決台灣糖業株式會社萬隆農場的供水問題,1923年在屏東縣來義鄉建造完成「二峰圳地下集水廊道」,它把蘊含在地底的地下水收集起來,供應給附近的農民與住家使用。如今,八十多過去了,每天平均還可以供應8200公噸的用水!
林邊溪上游的溪畔有一座很像工寮的小屋,如果沒有專家帶領,還不知道這就是走進「二峰圳地下集水廊道」入口。
垂直爬進地下十米,踏入廊道,發現雖然是枯水期,廊道內的水深大約到小腿腹,跟地表上溪床礫石裸露的狀況成為天壤之別!
「二峰圳集水廊道」
總共328公尺,就建在林邊溪的河床之下,是一條梯形的水流通道。河床的水順著梯形斜面上的泥柱流到廊道中,不管是在枯水期或豐水期,都可以把地下水集中,繼續往低處流,送到農田、住家,讓附近的用水不虞匱乏!「二峰圳集水廊道」現在雖然年久失修了,但至今每年仍可以提供3000萬噸灌溉用水,供應量比白河水庫還大,而且就算是颱風暴雨的季節,水流還是可以保持清澈!
台灣南部每年都深受缺水之苦,颱風季節雖然帶來了大量雨水,但又造成災害,水質也混濁,一樣沒有辦法解決用水問題。這時候很多人提出要在南部蓋水庫,但水庫的造價很超、壽命很短,而且還會破壞溪流生態與河川功能,我們為何不運用地底豐富的地下水呢?
屏東科技大學水資源教育及研究中心這幾年來開始研究「二峰圳地下集水廊道」的智慧,也監測每年的出水量,發現他的建造原理很簡單、對環境很友善、費用也遠低於蓋水庫。這個工程案例可以讓地下水取代水庫、河川,成為比較穩定又安全的供水來源,可望成為南部缺水的救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