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愛滋中感知情緒、認識自己|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盧奕宸|露德協會

文字-A A +A

文/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盧奕宸、圖/台灣露德協會

原先對愛滋議題的了解都僅限於知識,沒有與帕斯堤(愛滋感染者)實際互動過,所以我特別選修這門服務學習。前幾堂課我學到一些知識,例如某些毒品會增加感染愛滋的風險,因為使用毒品時會容易讓人理性降低,敏感度提升使在長時間性愛時,容易造成保險套破掉,或是因為不適感擴大就不戴保險套。此外,我也了解到罹患愛滋病後,不僅是吃藥那麼簡單,有些感染者在吃藥時也會產生副作用,需要再花時間克服。

這堂課啟銘老師幾乎都用分組或團體討論的方式帶領我們認識愛滋病,雖然需要花較多時間,但討論的確能夠提升我們對愛滋議題的敏銳度,畢竟愛滋病與「人」有關,是立體複雜且充滿溫度的議題,如果只透過紙本學習,便無法引起我們的心靈共鳴,只會淪為扁平的冰冷知識。

最後一堂課,老師邀請每位同學畫出之前六周經歷的事還有心情,老師特別點出在課堂經歷中,我有三個事件感受都是是「尷尬」,包含學習如何正確使用保險套的課堂、第一次與感染者互動時,看到愛滋感染者與學生分別站在教室兩旁,以及與同儕分享和網友見面的事時,我都會顯得特別尷尬。老師希望我要想想,在尷尬之下更深層的感受是什麼?經過反思,我覺得尷尬是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使我不知所措」。其實我想練習戴保險套、走過去和感染者打招呼、敞開心胸談見網友的事,但最後卻都因為尷尬使得我沒有勇氣去做,或是略有保留。謝謝老師提點我,之後再覺得尷尬時,我會深入觀察自己的真實感受。

(圖為老師正在教導如何正確使用保險套。圖/台灣露德協會)

透過互動,讓愛滋友善不再紙上談兵

聲音是第一關,實際相處是第二關,經過這兩關我已能自在地和感染者相處。線上平台,讓我透過故事與聲音認識一個活生生的愛滋感染者,讓愛滋病不再只是停留於對教科書知識的想像。尤其當感染者回復我時,更能感受到他與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靠近。愛滋感染者下午茶會中,見到愛滋感染者時,經過前幾堂課的心理建設,讓我在剛認識他時沒有任何排斥或緊張,而相處到後來,也只覺得他就是日常中所遇到的朋友。反觀剛開始到露德參與服務學習時,即使我知道與感染者吃飯、擁抱都不會感染愛滋,但卻仍然會感到害怕,可是真的與感染者相處後,我很肯定現在能自在地和愛滋感染者相處、交朋友、甚至交往。

(圖為同學彼此分享在愛滋感染者社會對話試驗平台中,與愛滋感染者提的互動。圖/台灣露德協會。)

冷漠的態度,讓愛滋友善社會遙遙無期

在成為愛滋助人者分享愛滋議題時,我邀請母親、室友,和醫學系學姊到《愛滋染者社會對話試驗平台》對感染者提問。過程中,我意識到大多數人對於愛滋議題是冷漠、無知的。或許新的教育以及資訊發達會讓越來越多人有正確愛滋知識,但社會上仍有許多無知的人,尤其是上一輩的人(私以為如此),導致社會對於愛滋仍然陌生甚至誤解,讓許多愛滋感染者害怕面對自己,也害怕面對他人。我覺得愛滋議題像是多元性別議題,過去都是深受汙名歧視的族群,只不過多元性別如今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檯面上也越來越多正向話語,才能讓台灣逐漸走向性別友善的環境,然而,相較之下愛滋議題仍需要民眾的關注、推廣,有朝一日才能洗刷汙名,創造一個對愛滋感染者友善的環境。

在愛滋議題中與母親的討論及反思

在分享愛滋議題時,與母親討論到PrEP(暴露前預防性投藥)。媽媽認為PrEP的推廣如同變相鼓勵大家不安全性行為,而我則是覺得很難判斷此公共政策會不會有反效果。雖說正確的觀念是,PrEP提供第二層保護或者應付突發情況,平時就算有服用PrEP,在性行為時還是得戴保險套,畢竟藥物對愛滋病毒的防禦並非100%,而且也無法避免感染愛滋病以外的性傳染疾病。儘管學理上是如此,但我們還是無法保證每個人都會乖乖聽話。不過,鑒於相關研究顯示,各國推動PrEP後,愛滋疫情有明顯下降的趨勢。看起來PrEP的確能幫助到感染者伴侶,或是經常暴露在高風險情境的人。所以我還是支持PrEP的推廣,但前提是要讓大家有正確的知識!

(圖為聽愛滋感染者分享生命經歷。圖/台灣露德協會)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盧奕宸 露德協會服務學習反思 2021.04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1.03.01

台灣露德協會

加入時間: 2011.03.01
574則報導
21則影音
1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在理解愛滋中感知情緒、認識自己|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盧奕宸|露德協會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77篇報導,共12,78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77篇報導

12,78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