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早期大肚山上,先民克服不利因素,在貧瘠紅土上,開墾所謂的「看天田」,來種植耐旱雜糧,其中芝麻與花生富含油脂,適合用來榨油。
大肚山在地小農 陳志煌先生:「因為我們大肚山上屬於旱田,所以每年的種植,都需要依靠下雨,以前家裡都一直使用農藥,噴了農藥就要吃解毒藥,這樣對身體傷害很大,所以我在一百零二年,回來的時候,就決心從事,有機耕作方面而努力,那我們在種植芝麻的時候,芝麻它病蟲害相對會比較少,管理也比較輕鬆,所以它算是我的首選之一」
作物耕種達人 李元灯先生:「芝麻灑在山上,土挖掘好,挖好時候到了,種芝麻也有個時候,時候到芝麻籽拿去撒一撒,撒一撒幾天後它就會發芽了」
大肚山在地小農 陳志煌先生:「我們鄰居阿婆,她就跟我講一句俗語,濕麻乾豆,濕麻就是我們種植芝麻的時候,土壤濕度要夠,種植花生,豆科的植物,就不用那麼濕,所以我們利用下完雨,馬上翻田,馬上播種馬上翻田,下去種植」
豐像文化協會 李愛珍總幹事:「下雨過後土不要太乾,那時候來除是最好除的,然後等到土變乾了,土是變硬了,草就不好拔了,這個是爬藤類的植物,芝麻最怕的就是它」
大肚山在地小農 陳志煌先生:「田裡面除了作物以外,還有會有一些雜草,我們雜草有分為,有高的有矮的,還要藤蔓類的,那我們藤蔓,把作物的陽光擋住以後,它生長就會比較差一點,我們果莢大概有,三分之一,變黃褐色的時候,就可以採收,那我們為了它穩定一點,因為我們果莢從,下面開始開花嘛,一直開到尾端的時候,它太嫩了,所以我們在一人高的時候,把它摘心,把它摘掉的時候,我們會促進它果莢成熟,因為它整個果莢,成熟期一致的時候,我們採收量會比較好一點,你如果沒有摘心的話,可能大概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量,還沒成熟,這部分都會損失掉
我們採收的時候,就用鐮刀,在果莢最後一個的地方,把它割下來,他們南部會,因為沒有地方嘛,他們會綁成一把,然後在田裡面立起來曝曬,我們有地方的話,就是拿帆布,在帆布上面曝曬也可以
我們曬的時候,最怕下雨,我們如果往後幾天,會下雨就,晚一點再採收,
大概曝曬要一個禮拜左右,一個禮拜之後它就會乾了」
作物耕種達人 李元灯先生:「芝麻不用怎麼去管它,生長大棵後,開花結果,熟成後再去採收,看到熟成變黃,黃的時候整棵都黃色了,能採收就要採收,採收後綁成一把一把,在田裡面,立起來在上面曬,曬乾時,都拿一個,好像被單的東西,大件的毛巾,披在地上敲一敲」
豐像文化協會 李愛珍總幹事:「芝麻採收的時候,八分熟就要採收了,以前老一輩就,他們有一種說法就是,八分熟十分收,然後十分熟就只能收八分,因為有兩分會掉地下去。掉到地下就撿不回來了
像芝麻曬到這個樣子,就已經是乾了,那我們往這邊一抖,芝麻粒就會一直往下掉,從豆莢裡掉出來,然後像現在我摘一個豆莢,然後這樣子搓一下,就可以看到,有很多芝麻掉下來
像我們現在芝麻曬乾了,兩枝互打這樣子打一打,芝麻就會掉下來,或者是拿一支小棍子,這樣敲一敲,芝麻就會像下芝麻雨一樣,這樣掉下來喔」
大肚山在地小農 陳志煌先生:「過篩以後,我們可能需要,五六道手續,從粗的 細的,一直篩到最後,我們需要用,鼓風機把一些,細小的灰塵跟雜質,把它吹掉,乾燥以後再拿去,榨油廠製油」
明昌油商號第三代 張思樺小姐:「芝麻的話,它是炒完下來讓它,就是冷卻下來,才有辦法進入碾壓的部分,因為花生它比較大顆,所以它需要經過石碖(輪),那芝麻比較小顆,所以它就不用經過石碖(輪),它就直接進入細碾這個部分,這樣子」
明昌油商號第二代 張閎宇先生:「一百斤的芝麻可以做四十斤,芝麻一天的量沒辦法做多,因為芝麻炒比較久,壓榨也比較久,因為它油比較多,所以他的豆餅會比較軟,所以就要慢慢的壓,就要壓久一點,你要是炒沒熟,放三個月就會油耗了,你要是有炒熟,有的客人,整桶放一年多,才來吃也很香」
明昌油商號第三代 張思樺小姐:「我們沙鹿其實以前蠻多榨油廠,不只是我們沙鹿包含別的地方,像北港,原本以前都是榨油廠蠻興盛的,會慢慢變成說,很多間都開始不做,或是不見的原因,我忘記是那個年代了,那時候美援的大豆進來,很多油廠就改做沙拉油,就是大豆油這部份,其他油廠有些可能不敵,大豆油這一個市場,所以很多可能就會收掉,不做這樣子」
明昌油商號第三代 陳秝姍小姐:「我們已經是第三代了,我們是從阿公(張要高),那時候就開始到我們現在,因為現在食油風暴太嚴重,像外面的油,我們自己也不太敢吃,但是就是目前我們有,這個環境的話,我們就是想要把它堅持下去,讓大家可以看到,更多的製油過程這樣子」
大肚山小農秉持自身理念,要用自己的雙手守護家鄉,沙鹿油廠堅守傳統方式榨油,要讓在地鄉親們,都吃到安心無虞的食用油品。
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