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澤園生態營造及螢火蟲復育計畫
自民國89年搬遷至內湖於校園內零星發現螢火蟲蹤跡,
基於希望將螢火蟲滿天飛舞的父母的兒時美景,根基國醫校園,
遂教務處提出"國防醫學院螢火蟲復育計畫",期以螢火蟲復育為號召,
環境守護為核心、志工能量為基礎、體驗實作為策略方法,
共同推動校園環境教育及維護國防醫學院校區生態環境。
此計畫於前校長司徒惠康將軍及林石化將軍大力支持下,
於民國107年正式啟動執行,以醫澤園生態濕地為示範樣區,
營造一個具有豐富多樣的原生物種場域,
建立兼具全體教職員生休憩功能的環境教育基地。
醫澤園為國防醫學院內一人工建造之生態保護濕地
占地0.45公頃內有4大水域,委由濕地保育專家陳德鴻老師設計採生態工法建造
,於民國98年前院長張德明將軍任內建造完成。醫澤園水池形狀採不規格曲線形,
區分深水及淺水區,水道彎曲疊石,水岸邊坡平緩,池底高度具深淺變化。
植栽依不同水深,栽植原生之濕生、挺水、沈水及浮葉等植物,
周邊保留栽種親水之原生地被、灌木及喬木,最大面積之池子設有人工生態浮島,
作為鳥類不受干擾之棲地。目前池子種有瀕臨絕種之穗花棋盤腳、
風箱樹、水社柳等,及多種台灣原生植物,如:宜梧、青剛櫟、
茄冬、饅頭果、莎草科植物、大安水蓑衣、三白草。
鳥類計有大捲尾、藍鵲、樹鵲、五色鳥及候鳥等。
水生動物有多種蜻蜓及細蟌、鱔魚、七星鯉(鮕呆)、黑眶蟾蜍及貢德氏蛙等。
本校在地生長螢火蟲品種為陸生「台灣窗螢」,體長12-20mm,
雄蟲頭部黑色,觸角黑色鋸齒狀,前胸背板半圓形,橙黃色,
前緣有2枚腎形透明斑,稱為窗點。前翅黑色,外緣鑲有一條橙黃色寬紋。
腹部第五、六節有兩枚乳白色長橢圓形的發光器。雌蟲體橙黃色,頭部橙黃色,
藏於前胸背板下面。翅膀退化縮小,腹部第五、六節兩側各有1枚發光器,
看起來很像四個點。以蝸牛為食物,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幼蟲陸生,
棲息廢耕的農田、雜草中,以球蝸為食,成蟲3-10月出現,發黃綠色光,
發光持續時間長,外觀近似山窗螢但本種翅外緣的橙色較粗且寬。
鵂鶹老師帶大家手作步道為螢火蟲及蝸牛們建造ㄧ條安全的路
志工們也可以安心、安全的走在空心磚步道上進行棲地維護或夜觀數幼蟲,
志工螢火蟲都開心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感謝今天參與手作活動的伙伴們,
大家不畏豔陽高照無私的付出,我們才能如期完成醫澤園第一條空心磚步道
資料來源:國防醫學院螢火蟲復育
南港公民新聞社/阿喜/國防醫學院醫澤園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