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北沿河道路環評初審,說明書被質疑推諉迴避
淡北沿河道路十多年前首次提出被環評駁回,2008年台北縣政府塑身重提嘗試闖關,至今爭議不斷。今年4月,本案進入初審,第二次會議在7月15日召開,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在進入環評會議要求發言與旁聽前,在環保署前召開了一場記者會,以「推諉迴避」四個字形容環境影響說明書...
【採訪通知:淡北道路環評記者會】 7/14下午發出
時間:2010年7月15日(週四)上午 9:00
地點:環保署前(台北市中華路一段 83 號)
記者會內容: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說明淡北道路對於生態的影響以及再交通尚缺乏效益,現場以布條、白幡及標語抗議。在居民與環保團體進入環評要求發言與旁聽前
將在環署門口先召開一場記者會
新聞連絡:王鐘銘 0915-321-439 吳銘軒 0935-697-573
淡北沿河道路環評初審,說明書被質疑推諉迴避
淡北沿河道路十多年前首次提出被環評駁回,2008年台北縣政府塑身重提嘗試闖關,至今爭議不斷。今年4月,本案進入初審,第二次會議在7月15日召開,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在進入環評會議要求發言與旁聽前,在環保署前召開了一場記者會,以「推諉迴避」四個字形容環境影響說明書。
淡北沿河道路最早的構想是在十多年前由交通部提出,環評未通過而被打回票。到了2008年,因為依法規5公里以上就要送環保署作環評,所以台北縣政府將其中一段路線獨立重新提案,只闢建舊案中的4.7公里
,企圖利用縮短道路長度來規避環評。幸好在環保團體與在地居民的努力下,還是把這個案子送進了環評。
今年4月,這個案子的環評開始審議,會議上卻都是支持方民眾,而反對方民眾沒有被通知到,以至於其意見完全被阻隔在外。因此6月4日反淡北道路聯盟與田秋堇、林淑芬兩位立委在立法院召開了公聽會,會議上除了將淡北道路的種種問題再一次提出之外,也向環保署表達對環評會議安排的不滿。環保署的官員承諾將會把第二次環評會議的通知送給各當地社團與環保團體。
在第二次會議前,收到環境影響說明書的當地民眾和環保團體大為不滿,因為說明書中,對長期以來一直的各種爭議依舊推諉迴避,企圖矇混過關,尤其是「生態保護對策補充說明」完全是虛應故事的舉措。
反淡北道路聯盟重申,政府宣稱這條道路的規劃是為了解決竹圍紅樹林地區塞車問題,然而這條花費近四十億經費的道路,在付出可觀的金錢成本、環境成本、人文景觀成本後,只能帶來微末效益,不但不能真正解決交通堵塞的問題,更因將車流推至關渡,造成大度路的塞車。
綠黨中執委王鐘銘指出,說明書中對路段交通、路口交通的分析迴避了最重要的問題,而提出立體交叉可以改善路口服務水準這種枝微末節的論點,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開發單位面對問題的態度極不可取。
滬尾文化資產守護聯盟田野組長紀榮達表示,近年來在河岸發現了許多文化遺跡,縣政府都未能盡責調查,反倒在說明書中迴避不談,這樣忽視文化資產的做法,令文史工作者激憤不已
。
居住在淡水、而且也是知名環保紀錄片導演崔愫欣則強調,在立法院公聽會中,與會的各級政府部會官員、學者與居民對這個案子做出八點結論,這次初審會議應當重視這些意見。
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呼籲,中央交通部、經建會、水利署、農委會、林務局等各部會必須以認真的態度對這個案子嚴加審議,而台北縣政府更須以負責的態度面對各界提出的質疑,尤為重要的是,要將在地觀點納入,不可專斷。
附件:
6月4日【淡北道路開發公聽會】結論:
一、本案關鍵在淡水的交通問題,交通部應協助台北縣政府提出更多解決方案,優先檢討紅綠燈、標誌標線、交通管理等問題,而非以開路作為唯一選擇。
二、請開發單位進行交通的成本效益分析,花四十億元建造公里的「臨時替代道路」,平日只減少五分鐘車程,如效益不彰,將是浪費。
三、本案將對台北市及關渡居民造成交通衝擊,只是將交通瓶頸轉移到大度路上,應重視引發的負面效應。
四、捷運淡水縣的大眾運輸效能尚未達到,應以大眾運輸加上接駁為主,不應另蓋道路浪費資源。
五、內政部營建署代表明確表明,本案不應以新市鎮開發為本案開發之需求主張,且行政院將於近期核定淡海輕軌與淡江大橋,應將本案與前二項計畫合併其交通量,探求其整體興建必要性。
六、開發路線緊鄰淡水河岸及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旁,距離僅有1.5
公尺,主管機關農委會代表歷次會議均明確表達,本案將對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帶來不可恢復的損失,且明顯與中央推動大眾運輸為主之節能減碳政策抵觸,其開發必要性顯有不當。
七、環保署召開本案之環評會議應遵守資訊公開原則,通知環保團體及反淡北的民間組織出席,讓正反意見公平呈現,並應接受民間建議邀請生態、文史及交通方面的專家學者,提出與開發方向不同的交通方案,以便環評會議參考。
八、本案應請內政部確認是否位於該署之「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及永續海岸整體發展方案」等敏感環境範圍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