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青年農業推廣協會推動食農教育 帶孩子認識食物原貌
桃園市青年農業推廣協會由在地媽媽組成,這一群在地農民帶領桃園在地的國小及幼兒園學童從事農務、販售農產品,並學習加工與烹調,培養孩子對食物的敏銳度,進而認識食農教育。王姿怡理事長之所以會投入農業教育,全是因為她意識到一場危機即將來臨:「現在的孩子大多不認得食物的原貌,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在多年以後,他們可能會無從挑選蔬菜水果,只會全盤接受市面上所販售的農產品,更不用說動手下廚。
2019年5月16日拍攝
(圖一)孩子親手採收小黃瓜
食農精神親身體驗 孩子學習知足感恩
食農教育的本質強調「動手做」,讓學習者經由生產、處理與烹調,完整認識食物的過程,唯有親身經歷才能了解食物的原貌,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食物得來不易,「粒粒皆辛苦」並不是透過書面文字就能感受到,協會教會孩子捲起衣袖用每一滴汗水感受土壤的氣息,培養他們尊重環境、珍惜食物,並懂得知足感恩。
還會透過活動的方式讓他們印象深刻,藉由設計難忘的謝師宴,以傳承意象的蔬菜讓孩子設計菜單,例如:薑是經由原來的薑塊當種苗,繼續長成薑。並由這一群孩子分組做菜,辦桌請老師吃,沒想到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打亂原定的計畫,於是活動改採逐一錄影的方式,由家長協助錄下做菜過程和孩子想對老師說的話,將感謝透過料理送到師長手中。
教導幼兒挑食有妙招 跟著時令過生活
由於團隊成員大多數擁有母親的身分,這一群媽媽最喜歡孩子把飯吃光,而且很懂得運用妙招:「小朋友其實很單純,不太會先入為主,如果他們知道是自己種的菜一定二話不說,吃得一乾二淨,就連普遍孩子討厭的秋葵或茄子,也願意嘗試。」媽媽們不時走入校園分享食農教育,對小朋友來說,這一群老師更像媽媽,講起話來溫暖且有感染力,將種苗比喻成寶寶,運用孩子熟知的語言,以說故事的口吻,陪著他們認識農作物,讓幼兒園的孩子不怕生,也願意動手實作。
2019年9月12日拍攝
(圖二)食農教育結合節慶
這些媽媽們深怕孩子不認識食物的原貌,先是成立復興食農團隊,並推展食農教育,走入偏鄉小學、幼兒園,帶領孩子們跟著時令過生活,一年當中二十四節氣,什麼時節吃什麼蔬菜水果農民最知道,當季的食物便宜又好吃,食農團隊也會在教學中建立時令的觀念,在冬至時也教孩子搓湯圓,同時認識冬至的由來。
2019年8月9日
(圖三)食農教育成果展-學童大展身手
堅持友善耕種與自然共存 樂觀迎戰
面對工業化農業造成的傷害,民眾的環境意識抬頭,開始強調環境保護,人們不斷地調整經濟活動及社會行為,維持人與自然間永續共存的關係,友善耕作逐漸吸引年輕農民加入,但這條路並不好走,法律上規定,友善耕種必須完全不使用化學的農藥、肥料與除草劑,確實少了農藥的使用,蟲害變多了,自然影響收成。
但是談話中王姿怡堅定地告訴我們:「任何不該放進食物中的添加物,不會因為任何理由被加進去。」「若要我昧著良心收成,我寧可不要吃。」顯示他們從事友善耕種的堅持,若不是懷抱著對環境的尊重,很難秉持這樣的精神。
推廣食農教育或從事友善耕作,辛苦是一定的,當我們問到理事長:「這一路走來曾遇過什麼樣的困難?」時,天性樂觀的理事長很自然地散播快樂的氛圍,也渲染到整個團隊,她說:「很多人都喜歡問我這樣的問題。可能是我們的團隊天生樂觀,當遇到困難時,我們也只是當作一場又一場的挑戰。」熱情是他們最大的幕後推手,陪伴食農團隊迎戰一切難關。
2019年2月21日
(圖四)食農教育課程實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