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躺棺材預習死亡 找到活著的意義再出發

2021/12/17 20:00
8,276次瀏覽 ・ 1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曹舒涵、黃子珊/苗栗縣採訪報導】「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仁德護專的死亡體驗課程,透過讓臨終體驗者穿壽衣、寫遺書、躺棺材,來「預習死亡」,看看自己還有什麼話沒講完?還有什麼事沒做完?希望「重生」的人,今後善用剩下的時間,完成自己的心願,更了解要怎麼活在當下。

預習死亡 才知道「活著」是什麼意思

大約二〇〇九年,韓國的殯葬業與治療中心率先推出死亡體驗活動,希望參加者藉由經歷死亡的過程,重新找回「活著」的意義。後來,韓國政府認為這樣子的活動,或許可以降低居高不下的自殺率,因此開始大力推廣,在韓國的許多心理諮商中心,都可以讓民眾免費體驗。

仁德護專學輔中心副主任蔡仲庭,本身是諮商心理師,也是死亡體驗的負責人說,幾乎同一年,仁德護專生命關懷事業科創科,當時的第一屆科主任看到了韓國死亡體驗活動的新聞,就覺得這樣的活動很適合用在禮儀師的培訓,讓他們去體驗「什麼是死亡」,因為禮儀師是要去服務大體、服務死亡、甚至服務悲傷的家屬。因此特地為死亡體驗打造了三間教室,希望可以做一個「符合臺灣文化的死亡體驗」,增加學生的同理心與人文特質。

但整體上來說,因為風俗與信仰的不同,仁德護專與韓國的死亡體驗,相同之處僅有「體驗死」而已,活動的大致流程其實不太一樣。

照片

活著的人穿壽衣、躺棺材,體驗死亡。攝影/黃子珊

死亡 是怎樣的過程

死亡體驗將參加者倆倆分成一組,一位體驗臨終者,另一位則是臨終陪伴者。整個活動中,陪伴者是臨終者唯一的依靠;而陪伴者將全程見證臨終者的離開。

死亡一開始,由陪伴者幫臨終者穿上壽衣,並一起觀看「Love Life」榮總93病房,重病的女孩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選擇跟她的家人相聚在一起,彼此道愛、彼此道別的影片。

在和緩的音樂伴奏下,蔡仲庭引導體驗者想像在生命的最後一天,會想起人生怎樣的片段?有什麼話還沒講完、有什麼想做的事,卻還沒完成?

「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感受一下活著的感覺。」

「回想一些生命中想感謝的人,有誰,曾在痛苦的時候,陪伴過你嗎?有誰,曾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過你嗎?在生命的最後,會想起哪些想感謝的人?生命的最後,會想起哪些你曾經傷害過的人?又或者,想起哪些曾經傷害過你的人?」

「生命的最後什麼都帶不走,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我愛你』這三個字,好像人長越大越難說出口,你有多久沒有跟家人說過?在你生命的最後一程,你會想跟誰說些什麼?」

沉浸情境後,蔡仲庭引導臨終者寫下最後想要留在人間的話,或許是對愛的人講出心中的感謝;或許是對虧欠的人道歉;或許是在對這個世界道別。將自己最後的情感,寄託在遺書上。

「如果明年你所愛的人來到你的墳前,你希望他們看到怎樣的墓誌銘?或許是一句代表你這一生的話;或許是一段你想給活著的人祝福。讓愛你的人看到這段話,就好像看到你,又重新在他們面前對他們說一樣。是否可以寫下一句代表這一生的話,讓它代表你?或許很深沉,或許很幽默......你想給活著的人怎樣的念想?」

與世界道別後,蔡仲庭領著臨終者,與手捧臨終者墓碑的陪伴者,進入擺滿棺材的死亡體驗室。

微弱的燈光下,臨終者念著自己的遺書,在死亡來臨前,把自己想對這個世界說的話,在一切還來得及的時候,好好訴說。

棺材旁,每個人都在低聲啜泣。臨終者擁抱陪伴者,感謝在生命的最後,有人可以陪著走完這條路。當陪伴者準備好,讓臨終者離開的時候,便可以扶著他慢慢的躺入棺材中,握著臨終者的手,與他做最後的道別。而後蓋上棺材,  覆上黑布,象徵人生的旅途正式結束,黑暗永遠取代光明,一切紅塵喧囂,永遠隔絕在棺木之外。

照片

陪伴者(左)感受生命的逝去;臨終者躺入棺材體驗死亡。攝影/黃子珊

襯樂從心臟跳動的聲音,轉為電影情節中,心臟不再跳動,嘟嘟嘟的聲音。告別式的鐘聲淡出,陪伴者落封棺槌的聲音迴盪在靈堂裡。

蔡仲庭緩緩念著每個亡者的墓碑:「這裡躺的是死者XXX,生於民國XX年,卒於民國一百一十年」。低沉的聲音,像來自上帝的旁白,宣告著路過人間的旅程正式結束。

在生命的最后,腦海中的畫面是什么呢?隨著身體慢慢的腐朽,過去的傷痛都煙消雲散,留在世上的,只剩亡者給在世者的祝福、只剩在世者心中的記憶。

背景音樂淡出,世界歸於寧靜,五分鐘就像一輩子一樣的漫長。

暗黃色的燈光緩緩亮起,陪伴者移開黑布、打開棺材,與重生的亡者互相擁抱。很多人哭了,感謝重生真好,可以再次回到自己的朋友、自己愛的人身邊,再一次感受到溫暖。

最後,蔡仲庭讓所有的臨終者牽起手來圍個圈,並逐一念出自己的名字,喊出「我重生了」。希望今天以後,體驗者都可以把握時間,彌補自己的遺憾;了解生命逝去的感受,知道如何面對死亡。

照片

體驗棺材流程。製圖/曹舒涵

在死之前 我想要更好的對待每一個人

羅敬賢,今年二十歲,死亡體驗的那天剛好是他的生日。因為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逆向操作,體驗所謂的「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過程。

他選擇作為一名臨終者,當他躺在棺材裡時,確實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就此結束,「已經回不去了」的感覺。他回想之前遇到的人,不管是很要好的,還是僅有一面之緣,檢視自己是否曾經因為無心之失,傷害過對方。

在開棺的那一刻,面對「失而復得」的人生,他希望可以在自己真正死去之前,能夠更好的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到生命的盡頭,才去後悔當初怎麼沒有多為自己愛的人著想、不要到無力回天的時候,帶著遺憾結束人生。

照片

羅敬賢在死亡來臨前,與自己即將長眠之處對話。攝影/黃子珊

不敢想像 如果我是真的死去

吳芳瑜,將來想考丙級禮儀師,認為唯有真的體驗過死亡,才能更加了解亡者與家屬。

躺在棺材裡的時候,她腦海裡滿滿的都是家人,跟要好的一群朋友。當封棺槌敲打棺材,她真的很害怕,不敢想像如果自己的人生真的「就這樣了」,特別是聽到蔡仲庭唸自己墓碑的時候,好像就能看到爸爸媽媽悲慟不已的樣子。

重生的她,想對身邊的人更認真,因為死後能帶走的只有自己;留下的只剩回憶,希望以後的人想起她,都是美好的樣子。

我是 接近死亡的人

吳予芯,以陪伴者的身份,默默地送她的好友走完最後一程。

看著躺在棺材裡的朋友,想像若是亡者換成她,要跟那些人到別?要跟家人說什麼?

讀護理系的她,自稱是「接近死亡的人」,見證了很多死亡的歷程。預習接受生命的逝去,理解亡者家屬的感受,更好的幫助他們度過痛苦。

怕死? 那更要好好的活

人在接近死亡時候,才會回看自己的生命,發現自己還有很心願未了。曾有些懷疑人生的人參加體驗,蔡仲庭說,大部分的人最終還是不想就這樣短暫的結束。死亡體驗與其說是接近死亡,不如說是在靠近「生」,自我檢視該怎麼好好的活著。

蔡仲庭認為「接近死亡」還有另一面的意思,生命有時候活著比較痛苦,面對活著比面對死亡更難,接近死亡反而是希望找到「如何面對活著」這件事、觸發更有力量的去面對活著,因為找到活著的目標與意義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重新回看自己生命還有什麼欠缺的,還有什麼可以多做一點?人生或許會感到迷惘,找回一些對自己來說生命的意義跟價值吧!

採訪側記

墓誌銘上有人寫「如果我不在了,你們要常常回來看我」,人都會死,早晚而已,面對死亡,人最先感到的是害怕;而害怕,是因為後悔;很多沒機會說出口的愛、沒勇氣道的歉、沒完成的夢想,一切都還來不及,我們就再也沒有實現的機會。因為死亡什麼也帶不走,成就也是、傷痛也是、愛也是,所以才更讓人覺得可惜。

延伸閱讀

遺物整理師的告白 學會好好說再見

鬆動死寂 郭惠芯開課談生死

「藝統」找回特殊孩子的生命價值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