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到2010,重視媒體、NGO、公部門在環境議題的交互關係
這半年來,延燒已久的幾個重大環境議題終於遍地烽火,最令人振奮的是,環境運動的發起、串聯、集結透過網路社交媒介,包括部落客、微型部落格、串連網站、郵件轉寄…...同時搭配行動技術,產生病毒式的散播,最後延燒到主流媒體。這讓流著一身記者的血液、卻是媒體逃兵的我熱血沸騰了起來!然而翻開2003年完成的碩士論文(The Role of the Media in Nature Conservation: Media, Government and NGO Interactions in Nature Conservation in Taiwan),卻發現2萬英鎊換來的結果,如今可以拿去廢紙回收了!
這半年來,延燒已久的幾個重大環境議題終於遍地烽火,最令人振奮的是,環境運動的發起、串聯、集結透過網路社交媒介,包括部落客、微型部落格、串連網站、郵件轉寄…...同時搭配行動技術,產生病毒式的散播,最後延燒到主流媒體。這讓流著一身記者的血液、卻是媒體逃兵的我熱血沸騰了起來!
十年前打滾過的主流媒體,不敢說是一個美好年代,但也曾見證公共政策順應民意及專家意見而轉向的歷程,更有幸經歷了反濱南開發案劃設黑面琵鷺保護區、發現茂林越冬型紫蝶谷、921大地震車籠埔斷層沿線探勘、農委會主委以烏紗帽為農業發展條例修正草案護航……,更因此在爾後的碩士論文中討論起媒體在環境議題中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Media in Nature Conservation: Media, Government and NGO Interactions in Nature Conservation in Taiwan),之後決定從媒體「轉型」到環境團體,持續不同形式的環境傳播工作。
十年後的今天,從濕地認股、救白海豚、反國光石化,到六輕爆炸、五期擴廠抗爭、檢討石化業在台灣的必要與價值權衡,從大埔毀田事件、相思寮強制徵收、東北角開發案爭議,到糧食安全討論、農業價值重檢、土地徵收法令檢討,讓我不禁想像自己若還在媒體工作,會怎麼處理這一連串的消息?同時,也翻開那七年前完成的論文,企圖重新摸索環境議題中各方角色的關係。但很不幸地發現,2萬英鎊換來的論文結果,如今可以拿去廢紙回收了!
論文結論中的一段談到當時媒體的問題
(The followings are present problems of Taiwanese media):
1. 媒體是環境團體的宣傳工具
(The media have become a broadcasting tool for NGOs.)
2. 媒體本身並不批判消息提供者
(The media do not critically judge the news suppliers.)
3. 媒體只對特定事件有興趣
(The media are interested in only selected events)
細究上述每一點的論述,2003年之前與2010年的媒體狀況是否截然不同?
第一點,2003年之前媒體欣然接受NGO的消息與見解,甚至衍生出一種合作關係,雖不敢說屢戰屢勝,但對公部門或政黨的壓力及影響力是相對大的。2010年的媒體,是財團、政黨、公部門等媒體採購者的傳聲筒,所謂業配、專題、置入性行銷的業主最大,在「要買才有露出」的惡性循環之下,豈有篇幅留給公共議題或民生消息?
第二點,2003年的不批判,是基於上述第一點的關係,2010年的不批判,是新聞倫理的淪喪、是受制於出錢大爺的壓力、是迎合主流媒體閱聽者的口味。若您說談話性節目批判得可兇呢!政論節目砲火固然猛烈,但聰明的閱聽大眾總不免質疑名嘴來賓的背景、消息來源的可靠性、該媒體的政治色彩,同時也導致公共議題泛政治化的遺憾,正如大埔事件的討論,已經快要失去農民權益、農地價值的關心。
第三點,媒體從古至今都只對特定事件有興趣!然2003年論文中的闡述,是在分析不同的環境新聞中,媒體較為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