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斯屬 結合歷史與教育讓孩子重新認識家鄉
【記者蘇泳銓、鄭叡陽/新北市報導】在泰國北部山區,人們能在充滿佛教色彩的地區看見熟悉的中式紅色新年燈籠,街邊小吃攤的菜單是用中文寫的、料理帶有濃厚的四川辣味...。這顯示著泰北曾與附近地區有過歷史上的交流,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新一代人對於歷史與早已疏遠。有一群不願看到這種情況發生的人透過結合歷史和教育,帶領學生重新了解他們所生活的家鄉並重新建立連結,他們就是樂斯屬。
以閱讀更認識泰北華人村歷史。製圖/蘇泳銓
團隊起源與過程
泰北在國共內戰為國軍當初退守的地區,為了生存,當時的國軍與泰國政府達成了掃除當地共產勢力的協議,完成協議後獲得了當時的泰皇授予泰國國籍與居住權,這些離鄉背井的孤軍就在此落地生根。
的李盈萱在二〇一六年是當時政治大學志工隊的隊長,服務內容是到泰北當地的學校,按照當地的生活經驗設計活動與課程教導學生華文。比方說她發現當地的小孩很喜歡踢球,但卻沒有包紮傷口的知識,那麼就能針對這一點去設計課程,並在互動中與學生們練習中文。
但後來她覺得這樣的短期志工行動雖能為當地帶來些微的改變,但無法真正幫助到當地的居民,李盈萱說:「這次來的十個人跟下一批來的人都是不一樣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服務經驗無法完全傳承和累積的。」於是她開始思考究竟該做什麼才能帶來長期的改變。後來於二〇一七到二〇一八年間,李盈萱與幾個當初同為志工團的人組織了團隊,自發性的蒐集當地的資料,做田野調查,去理解在地人對於歷史,教育以及文化的看法。在漫長但縝密的資料蒐集後,樂斯屬在二〇二一年正式成立,希望能透過更加完整的組織力量去推動改變,能夠讓泰北的學生能更認識家鄉。
取名為樂斯屬,與當地其中一個名為美斯樂地名有關,因為名字中有樂和斯二字,可以將團隊的名字聯想在一起,第二層涵義是成語的樂不思蜀,藉由樂斯屬的力量讓泰北地區就是家鄉。
樂。斯屬標誌。圖片提供/樂。斯屬
透過教育讓孩子重新認識家鄉
泰北學生除了上午在學校上的一般課程外,下午可以選擇是否要到當地的華文學校進修華文,而對於當地的學生來說,學好華文是必須的。劉憶玟說:「當地的父母都很希望孩子能將華文學好,將來能到大城市當導遊,賺上錢過好日子。」但這樣不但限縮了學生們對於未來的選擇,學生們也在與它們所生活的土地建立起連結前就離開家鄉,自此成為斷線的風箏。
李盈萱說:「如果一件事情是當地大多數人都認同,而且同意這是重要的,那這就是真正能著手解決的目標。」於是團隊透過與與當地的居民一同生活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是什麼,那就是保留當地的軍民文化與振興教育。
異域書店這個關卡內放著許多華語學校使用的課本。攝影/鄭叡陽
團隊最初想到的方式是結合地方文化舉辦營隊,但因為疫情阻撓而做罷,在思索的過程中,它們想到,為何不把田野調查獲得的經驗轉化為線上課程呢?於是線上培力計畫就此誕生。透過預錄影片的方式避開泰北當地網路延遲問題,將文化與歷史的課程拍成一支支的系列影片,讓學生在學習一般課程與華語之餘,也能對自己腳下這片土地有更多認識,例如在歷史系列影片中,有一堂課的內容是介紹在國共內戰後,撤守到泰北的孤軍在泰國政府面對共產黨時為何他們要參與作戰?以及戰役後孤軍在泰北面臨的身分問題,以及孤軍和泰國政府間的關係。
當地學童正在討論該如何完成課程的學習單。照片提供/樂斯屬
目前課程與當地一間國中合作,並將這套先以線上影片上課後,再由台灣的老師透過遠距教學複習影片內容的教學方式納入課綱。團隊成員說,這些課程資料的來源除了來自團隊田野調查的資料外,還有一部分是來自泰北當地的一間義民文物館,在團隊幫忙當地整修這間文物館的過程中,它們發現這些文物大多是當時老兵們的手稿,比如一份名為皇家御賜萬養村的手稿,內容為當時的國軍撤退來到泰北的艱辛過程,以及他們付出了多少代價才讓當時的泰國政府給予這些將士們一片得以安身立命的土地,而團隊也發現除了這些手稿外,義民館內也存有泰北當地的歷史相關紀錄,但是伴隨著不少的內容錯誤以及晦澀難懂的文意,在經過團隊校正內容以及更為白話的翻譯後,也與手稿一樣,成為了在地化教材的一部分。
皇家御賜萬養村的拷貝手稿。攝影/鄭叡陽
李盈萱說,在這些文化與歷史的課程結束後,會希望讓學生們去參與當地的社會行動。團隊成員涂祐瑄說這些行動好比說擔任義民文史館內的小小導覽員,讓這些學生用在課堂學會的歷史知識與方式告訴外來的人當地的歷史故事,並且在擔任這項職務時是有支付薪水的,讓學生認為行動是能得到回報的,也能藉此教導學生們對於理財的知識與觀念。而這樣將文史與一般課程或是俗稱的素養教育結合的教學方式,便是樂斯屬這項計畫的後期目標-協同性課程教學。劉憶玟與涂祐瑄說,有些學生對於影片拍攝有興趣,那就將科技與歷史結合,讓學生能夠上傳自己拍攝的影片到Youtube或是抖音上,利用網路的力量讓更多的人認識泰北。
劉憶玟與涂祐瑄說,歷史這門課程在大眾印象裡是較為生硬的課程,因此團隊成員都很擔心這樣的教學方式可能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實際情況是學生們都很踴躍的詢問問題,比如說國共內戰發生的原因,為什麼都原本都一同生活在中國生活的人會發生戰爭?而在影片課程結束後,為了能夠解答學生觀看完教學影片後的疑問,在台灣的老師會與泰北當地的學生進行連線教學,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會擔心學生太害羞而不敢回答台灣老師的問題,但是當老師問它們關於台灣有什麼想像時,學生們其實是很樂意跟老師們分享自己的看法,有些學生在課程後甚至有了計畫來台求學的想法。而團隊也樂見這樣發展,也希望透過來台唸書的泰國學生,以學長姊的身分與當地華文學校學生進行連線交流,讓有離鄉讀書想法的學生了解離鄉之後讀書生活會是什麼樣子以及讓他們知道該怎麼選擇自己的未來。
未來計畫
在未來,樂斯屬團隊除了積極執行現有的計畫外,期望明年可以將合作的學校拓展到三間,並能夠有一百位的學生參與這個計劃,而為了解決當地網路設備的困境,團隊也打算使用傳統紙本的形式,過與在台灣的當地僑生合作推出以泰北歷史為基底的繪本,讓學生就算在沒有網路的環境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在地化教材,而團隊也希望能夠結合有聲書的形式,讓學生在沒有網路設備的環境下也能得到關於繪本內容的解說。
樂斯屬在二〇二一年十一月時於濕地venue舉辦一場名為肉噪販的展覽,透過與關卡互動取得代幣購買物品的過程中,將團隊至今努力的成果以及與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地方創生組織交流的經驗展現給大眾。透過此展覽,能讓群眾認知到,其實我們所認知的東南亞可能與印象中的東南亞不一樣,在看見這些成果與交流經驗後,會發現其實地方有很多的力量在發生,比如一個來自柬埔寨名為heritage one以保護當地古蹟為目標與喚起文化意識的組織,教育當地的高中與小學生保護當地文史遺跡的重要性,而在活動展場中這個關卡便是以挖掘文物進行,能夠挖到團隊所製作的一本描述偷竊文物而遭到憤怒亡靈追殺的迷你漫畫。
樂斯屬並不是希望接受這項課程的學生能夠全部留在泰北發展,而是在認識當地歷史的同時也能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算學生最後選擇離開泰北到外地追求夢想、求學或者就業,心中也會有對於因為了解家鄉歷史而產生的土地連結感,即便是到了陌生的地方,當他人問起這些孩子孩子來自哪裡時,能以自己的方式告訴其他人自己家鄉的歷史與故事,並挺起胸膛自豪的說出:「我是來自泰北的孩子。」
採訪側記
在參與了樂斯屬團隊所舉辦的活動後,我理解到了其實在東南亞各地都有像樂斯屬一樣透過教育為地方努力的團體。教育能夠改變事物在這些組織上就是最佳的體現。同時我也思考著自身與台灣這片土地的關係,台灣是我的家鄉,是我的根,而我也深深的為這片土地上的傳統文化感到光榮。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