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僕門 實踐食物永續與循環
【記者 郭書安、鄭博謙、吳侑承/台中報導】
工業化後的社會,人們除了提升生活品質之外,飲食品質的要求也跟著上升。在大賣場裡,看著琳瑯滿目的生鮮蔬果,沒想到背後不僅有著食物安全的問題,更嚴重的是,這種生產與消費模式所帶來的資源浪費。
台中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任孟淵,以前在荷蘭留學,看見北歐國家的生態農法與台灣傳統農法有著極大的差異,於是在他回台後,決定將樸門農法帶入台灣,更將這樣的概念推廣到學校與社區,實踐永續食物的循環經濟與價值。
孟淵老師提到,現在社會的消費模式,其實是非常奢侈的,因為不管在大賣場還是便利超商,生活用品或食品,只要我們有錢就可以買到想要的東西,而農夫們也不像以往像俗話所說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而是利用大量的化學肥料與基因改造…等方式,去滿足客人對好商品的想像。此外老師更提到關於養雞的問題,現在許多雞農為了讓雞肉、雞蛋的品質更好,竟分成了肉雞與蛋雞,肉雞給他吹冷氣吃好料吃胖,蛋雞則是要瘦瘦的因為只要會生蛋就好,不需要給予過多飼料,而在這樣的狀況下久了,雞就沒有了野性,或許可能就這樣失去了大自然最原始的模樣。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孟淵老師決定把澳洲的「樸門農法」引進台灣,即Permaculture,是 permanent(永恆的)、agriculture(農業)和culture(文化)的縮寫字,其內容主要在強調永續栽培與樸門農藝,老師更補充舉例,過去人類在採集時代時,不需要特別去種,自然可以透過採集去得到我們生活所需,也因為樸門農法著重在循環,所以其主要的特色是就是在「模仿大自然」,相對來說,人力與資源的投入也是相對較低的,雖然概念很好,但缺點就是其生產力相對來說會比較少。
其實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生態農法,像是美國就使用「低投入農業(low input agriculture)」、英國使用「生物學農業(Biologische Anbau)」、丹麥使用「生物動態農業(Bio-dynamic Agriculture)」、日本則使用「自然農法(natural farming)」,而孟淵老師會選用「樸門農法(Permaculture)」除了因為樸門是最貼近大自然的一種生態永續農法,更因為理解樸門,其實同時也是理解整個生態學、或生態原理很好的方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