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大學生了沒
「大學生了沒」 到底了解大學生了沒
大學錄取率每年不斷攀升,滿街跑的大學生早已不再是稀有動物,社會大眾卻對「大學生」這個影響力逐漸龐大的族群,投以另一種好奇帶點貶低的眼光
今年大學錄取分數首創新低,「18分就能上大學」更加深了民眾對於大學生隨便誰都能當的負面形象。在以往物以稀為貴的年代,街頭巷尾只要有人考上大學,便馬上成為社區年度熱門話題,考生家人有如古代嬪妃母以子貴,走起路來趾高氣昂,放鞭炮、擺流水席也不誇張。
反觀今日,當考上大學變成似乎就像吃一碗飯那麼簡單,但是,要成為一個所謂的「大學生」真的就只要三餐都吃一晚飯就好了嗎?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大學錄取率破表是由於總招收名額增加,那些多出來的招收名額則多半來自於「可能連聽都沒聽過的學校」。
許多技職院校在資源不足、競爭力下降的處境下,紛紛申請改制為科技大學。當我們關心建中學生今年有多少人考上台大醫科、小綠綠如何為國爭光之時,有人聽見對於未來感到徬徨無助、鮮少受到大眾關注的高職學生的心聲嗎?當我們炒作18分就能上大學 、大學生素質普遍低落的時候,有人看到為了達成目標日夜苦讀,接受作業、考試、疲勞轟炸的考生們的付出嗎?
群眾怎麼能夠以偏概全,用一句18分也能上大學否定所有大學生?教育部怎麼能夠允許經營不善的專科院校任意地放棄高職學生,以看起來似乎高級一點的文憑與社會地位,扼殺掉技職體系的未來?
看著日漸增長的大學生人口,以及不斷縮減的技專招生名額,這群被稱為大學生的族群,本質上早已產生改變,技職學生的下一步需要我們關心,大學生的定位也需要我們重新分野。
寫作後記
此篇社論的主要論點是在探討大眾對於大學生的錯誤認知,以及對技職院校學生的漠視。選擇使用此論點寫作主要是來自於同樣身為大學生的自身感受,我認為宿業有專攻,社會應該提供每個人施展自己人格特質的不同管道,有的人就是適合學術研究,有的人則擅長實作領域。而今的教育體系卻漸趨狹隘,走向單一體系,因此產生大學生平均素質低落,技職生沒有方向的種種問題。
這是我嘗試寫作的第二篇社論,我覺得我寫社論很害怕自己的觀點不夠深遠或新穎,大家都會寫的社論無法帶給讀者新的思考方向,頂多只能淪於說教,目前我在取材方面多半只能從自身出發,寫一些平常觀察到的或是有感而發的事情,但這樣等於把自己侷限。期許未來可以藉由大量接收來自不同領域的資訊,避免成為夜郎國的社論,看不見外面的世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