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六十、敢於攻頂、邁向頂尖
( 鄧綺麗 台北報導 )文化大學陳泰然董事長呼籲全校師生敢於攻頂、邁向頂尖 —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ose who dare 2022年3月1日,是中國文化大學60歲生日。為慶祝這特殊日子,臺灣大學前副校長陳泰然博士當選文化大學第19屆董事長在二月發表「率先轉型、積極轉型」、「敢於攻頂、邁向頂尖」、「承擔責任、貫徹校訓」感言,陳泰然董事長將帶領文化大學全體董事協助校方善用資源,優化師資,培育人才,改善交通,讓文化大學脫胎換骨,向社會期待的頂尖大學邁進。
文化大學校友、現任華夏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高哲翰指出,陳泰然與文化大學淵源深厚,1975年陳泰然獲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大氣科學博士學位後返回台灣,在臺大任教,1979年在文大地學所所長(前教育部政務次長)孫宕越教授邀請下,到文化大學兼課,教授「高等天氣學」,陳泰然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生是中央氣象局副局長紀水上(現已退休)。仔細算算,陳泰然在文化大學兼課並指導碩博士生進行論文研究長達22年之久,國內很多著名氣象專家學者都是陳泰然文大的學生。
陳泰然非常欽佩創辦人張其盷博士,陳泰然表示,他是位「儒者」,有理想的教育家,其高風亮節,一心辦學,令人敬仰;其子嗣張鏡湖博士是熱愛學問、熱愛研究的「學者」,終其一生專注於地球物理科學,他同時也是將文化大學轉虧為盈的重要推手。今年(111年2月份)教育部正式核定陳泰然為文化大學第19屆董事長,陳泰然將以弘毅精神,發揮文化大學優勢,努力協助校方「敢於攻頂、邁向頂尖」。
陳泰然表示,文化大學張其昀創辦人是人文地理專家,南京高等師範文史地部(後更名為中央大學)畢業後應商務印書館聘任編纂的《高中本國地理》,與林語堂的《開明英文》、戴運軌的《開明物理學》,並列為民初三大著名教科書;之後,隨國民政府來台的他,於1951年更促成中國地理學會在台復會,並擔任20多年的會長,是地理學界與製圖界的領袖,他編繪出版的《中華民國地圖集》與《世界地圖集》,可說是當時台灣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地圖集。
陳泰然更表示,張鏡湖博士是地球物理科學家,30歲即在美國大學任教,40歲時已是地理領域裡最傑出的研究學者之一,曾是美國全年論文發表數量第二名的學者,學術地位崇高。在這陳泰然透露一個小小的祕密,張鏡湖博士於1954年獲美國克拉克大學博士學位後,轉赴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藍山氣象研究所,負責美國軍方委託的研究計畫,那時的他須收集全世界土壤溫度資料,研究土壤溫度在石同深度的變化,最後完成了[地面溫度]《Ground Temperature》報告,後由哈佛大學出版成書籍。
陳泰然指出,張鏡湖博士曾與家人簡單提過,他在美蘇冷戰期間,成為第一位被哈佛大學聘請的華人科學家,協助美國軍方研究坦克車於冰天雪地行駛時會碰到哪些阻力。此外,他也是第一位代表美國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任「熱帶水文與氣候委員會」召集人的華人(1981年),也因此獲得世界各國珍貴自然資源與環境的資料,進行研究,進而著作《世界的資源與環境》一書。由於張鏡湖博士在地理方面的卓越成就,被國科會(現為科技部)邀請擔任海外學者總召集人。
陳泰然特別指出,張鏡湖博士在該書緒論中開宗明義的說:「19世紀以前的農業社會,刀耕火種,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微乎其微。工業革命以後,世界人口『爆炸』,農田擴張,林地萎縮,都市激增,兼以大量消耗礦產、燃料,製造各種工業產品,導致資源耗竭,生態環境惡化。尤其自從第二次大戰以後,半世紀內,衝擊之大超過過去數千年人類活動的總和」。當時他即倡導環境保護,從各個面向深入淺出,用科學證據、科學數字來實證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當務之急。
1985年創辦人張其昀博士仙逝,張鏡湖博士回台接掌財務困窘的文化大學,他於短短的3至4年間,將學校負債17.8億餘元,轉虧為盈外,更發表多篇論文,精闢分析氣候變遷、雨量、風力、水力等天然資源對台灣及全球政經、土地、人口的影響,也提出許多建言,提供政府參考。
張其昀博士、張鏡湖博士父子見識寬廣、學識淵博,在過去60年,認真治校,培養人才,提高學術水準,讓文化大學地理學系成為強棒、學校閃亮招牌! 文化大學地理學系,主要研究地表上人類活動與其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強調自然環境分析、人地關係探討和區域研究內涵,同時著重地理學的應用,重視學生野外工作經驗,使理論與實際相互驗證。在現今世界各國資源短缺,氣候快速變遷、人口爆炸下,文大地理學系仍有很大空間發揮所長,未來大有可為。
張鏡湖博士教學時,準備的資料非常豐富,例如某堂課教授的是台灣氣候時,會準備台灣地形地貌資料,讓學生充分了解氣候對台灣的影響同時,也會提出世界各國的資料,拉大學生的視野;他對學生的期許很高,希望學生學有所成,學以致用,更希望學生走出象牙塔,進入世界各地頂尖大學學習,歸國報效國家社會。
陳泰然表示,我是1985年和張鏡湖博士認識的,那時他從國外回台,在臺大擔任客座教授,他話不多,就是愛閱讀,愛做研究,像個「書呆子」,文化大學圖書館沒有的書,他就請我幫他向臺大圖書館借;他的專長是地球科學,我的專長是大氣科學,我們擁有共同的語言,成為好朋友。他平易近人,虛懷若谷,宛若兄長,但他同時也擇善固執。儘管如此,他對文化大學最重要的付出,是解決了財務困難,轉虧為盈,短短3至4年即看到斐然成績。
2019年11月張鏡湖博士仙逝,高齡92歲,臨走前他仍心懷文化大學的師生,他始終期盼文化大學成為國際知名的一流大學。
現讓我們一起思考文化大學如何「脫胎換骨,邁向頂尖」。陳泰然表示,我將率所有董事,協助校方,設立「文大邁頂基金」,呼籲校友們和社會善心人士捐款挹注,作為下列用途:
1)強化師資:設立「文大講座」,引進大師級專家學者、院士、國家講座、傑出研究員,塑造學術重鎮。
2)引入高端學生:設立「文大精英獎學金」,引入頂尖學生,讓學生安心就學,培養社會棟樑。
3)優化教職員工之工作環境,使人人適才適所,盡其所能,為邁向頂尖大學而努力。
4)打造學生學習的優質環境,改善教學設備,改善學生的住宿和交通條件。
5)其他有助邁頂目標的策略和行動方案。
文大六十,匡世濟時。回顧創校一甲子歲月,從創辦人張其昀博士草創,到子嗣張鏡湖博士接棒;從一棟校舍發展到20棟校舍;從負債到校務基金已有盈餘,積累經驗、藏器待時。如今正是文化大學大躍進時刻,讓我們勇敢向前,讓文化大學的未來風起雲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