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枝散葉、傳宗接代「清明祭拜」

文字-A A +A

  ( 鄧綺麗 台北報導 )國曆4月5日是清明節,是華人社會中重要的日子與節氣。在網路新媒體時代,這一天「飲水思源祭拜」是最重要關鍵字。「吃果子,拜樹頭。」俚語沒有隨時代消逝,反而更加重要。祭拜往生的祖先及家人,能讓我們得到平安與護佑。一年之中要是能跟上重要的節氣來祭拜,一定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平安度過!而之所以要祭祀祖宗,是為了不忘本。華夏文明不崇拜萬能的造物主,而是崇拜傳承這個文明的列祖列宗、先賢先哲。

我們感念祖宗的恩德,通過上香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崇拜,傳承我們的文明,也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子孫,不忘家國乃至華夏文明的根本;這樣一種文化傳統的具體表現,就是華夏文明中的姓氏、家譜、尋根等,都是為了讓華人社會不要忘了民族的傳承。

素有「警界孔子」之稱的前警專、中央警察大學、警大教授兼主任、台視「臺灣變色龍評論人」、八大電視台「暗光鳥新聞主持人」、華夏科技大學副校長、崇右影藝科技大學副校長、環球科技大學文創學院院長、現任華夏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高哲翰指出,華人社會中崇尚倫理孝道,重視慎終追遠的精神,「清明節」的掃墓祭祖活動,充份表現了不忘本的傳統美德。所以清明節又稱為「思親節」。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留住我們的根!上香祭祀是最通俗的紀念方式。

香火,是祖祖輩輩用來喚醒家國認同的一種文化儀式,正是通過一家家的香火傳遞,傳承了華夏文明,才如同點點繁星一樣,造就了華夏文明燦爛無比的精神世界。「歲月靜好負重前行」此刻的歲月靜好,實然是多少人從過去到現在、負重前行的總和。

高哲翰指出,正因為如此,我們如今還知道誰是孔子、孟子等等的後代;孔德成被認為是孔子的化身、儒學傳承者,台灣政府視之為重要資產,給予特任官禮遇,肩負中華文化道統存續的使命,所以四九年國府從大陸撤退,蔣介石第一時間就派專機護送孔德成到台灣來。孟子的後代教育達人「臺灣技職教育領航者」華夏科技大學董事長孟繼洛講座教授,從高職、大學到研究所甚至工作,六十多年的時間都在技職教育體系的孟繼洛董事長,培養的學生遍佈全國的工業界。他希望技職教育的學生未來不僅擁有優秀的技術和知識,也要具有職業道德和良好的品德,技職教育學校要致力於培養全人教育的學生。正因為如此,哪怕先賢先哲沒有自己的後代,華夏文明也能夠在精神上延續了他們的香火,我們傳頌他們的精彩人生,讓他們在精神國度見證華夏文明的起起落落。

我們正是藉助香火來傳遞民族的文化、承接祖宗的血脈。因此,不只給祖先上香,也會給有功德的神明和先賢先哲上香,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他們的崇敬,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感恩,表達自己對他們的認同。 清明節訂在國曆四月五日,亦稱「民族掃墓節」,但民間掃墓祭墳未必在這一天。台灣掃墓分為「培墓」和「壓紙」(或現壓紙)兩種。培墓須備三牲祭品(新墓則用五牲),壓紙則只有培土除草、清理墳墓而已。一般而言,新墓(新葬或拾骨遷葬)要連續培墓三年,如家中在過去一年中有娶新娘或生男孩也必須培墓。 培墓祭品通常有豬頭(新墓用)、雞(起家)、魚、豬肉、魷魚等牲醴和麵龜(龜表長壽)、米糕(高昇)、鼠麴粿(黑草粿)、土豆(吃老老)、發粿(發財)、丁仔粿(添丁)、菜頭(好彩頭)、韭菜(長命)、蛋(切成硬幣狀代表財富)等等。

台灣的墳墓前方有「后土」或「福神」的牌位,是代表管理墳墓的土地公;宜蘭地區墳墓尚有「龍神」座,象徵地理上的龍穴、龍脈。掃墓時先拜后土再拜龍神,最後再祭拜墳墓。祭儀之後要壓紙(掛紙),墓紙呈長方形,有黃色、五色兩種,黃色墓紙又稱「古紙」,常見於漳州移民地區;泉州移民則多用五色印有紋路的墓紙。壓紙是表示為祖先修蓋屋瓦之意;壓紙時用小石塊將墓紙壓在后土、龍神及墓碑上,墳墓上則依前後左右中後各壓三張,有些地區則不定數量、方位直接將墓紙按入墓土中。 掃墓之後要剝鴨蛋殼丟置墳上表示脫殼(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然後焚化紙錢燃放鞭炮,通常后土使用福金,龍神焚燒刈金,墳墓則燒銀紙和刈金。早期農業社會時代,掃墓之後要將部份祭品和硬幣分贈給附近的牧童(看牛囝仔),請他們幫忙看理墳墓,不要踐踏墓園,這種習俗稱之為「挹(台語音ㄧㄡˋ)墓粿」。

許多地區在清明節有吃潤餅的習俗,這種風俗極有可能是源自古代寒食節不可生火炊事的規矩。國人歷來重視祭禮,《國語》:「夫祀國之大節也」,《論語》:「國家大事唯祀與戎」,清明祭祖掃墳具有慎終追遠緬懷祖先的意義。宰我、墨子均曾以經濟利益、自然現象反對儒家喪葬制度,但儒家以其為人倫感恩不忘根本的表現而固守之。清明掃墓祭祖的習俗應復如是。

高哲翰指出,沒有先祖,哪來後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乃是先輩奠定的基礎。華人社會歷來重視開枝散葉、傳宗接代,所謂「香火」,其意既指繁衍苗裔,亦指祭饗綿延。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留住我們的根!

白雲悠悠,歲月漫漫,青山何幸埋先骨,綠水有情寄哀愁。百年之後,在世的每一位也將躋身「祖宗」之列,所以我們切莫菲薄、詆毀掃墓、祭祀一類的民俗,更不能將其與愚昧的迷信混為一談。儘管人死如燈滅,後世怎樣的紀念、追憶,逝者渾然不覺,亦無從享用。設若泉下有知,只怕亦會欣慰一笑,畢竟自己沒有被人徹忘。

子欲養而親不待,乃是天倫至憾。感恩先祖,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既是傳統,亦是美德。紅塵有愛,人類方能篝火代傳,生生不息!高哲翰再三強調「歲月靜好負重前行」此刻的歲月靜好,實然是多少人從過去到現在、負重前行的總和。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22.02.23

綺麗-停權

加入時間: 2022.02.23
39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恭祝玄天上帝聖誕千秋!

2022-04-10
瀏覽:
2,771
推:
22
回應:
0

遶境盛事不是政治 是人民虔誠慈悲

2022-04-10
瀏覽:
3,602
推:
29
回應:
0

永懷「黃昏的故鄉」文夏「國寶歌王」

2022-04-08
瀏覽:
5,599
推:
18
回應:
0

華夏科技大學引進外部資源 成立南勢角學園

2022-04-07
瀏覽:
3,146
推:
47
回應:
0

提升員警知能 「新科技警察」時代重大挑戰

2022-04-07
瀏覽:
4,042
推:
43
回應:
0

辭修高中 為孩子未來繪製一幅精彩學習藍圖

2022-04-06
瀏覽:
3,280
推:
23
回應:
0

永恆敬仰「警察紀念園區」撫慰忠魂

2022-04-05
瀏覽:
5,747
推:
7
回應:
0

飲水思源頭 吃果子拜樹頭

2022-04-05
瀏覽:
8,184
推:
24
回應:
0

開枝散葉、傳宗接代「清明祭拜」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共12,78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

12,78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