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侯硐礦工文史館 找回被遺忘的黑金榮耀

2022/04/04 20:00
4,990次瀏覽 ・ 3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陳成毅、余逸安/新北市報導】你看過礦工挖煤炭時的樣子嗎?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侯硐,不只是座貓村,也曾經是個煤礦產業重鎮。在遠離車站鬧區的侯硐礦工文史館內,有一群老礦工,靠自己的力量創辦文史館,也舉辦侯硐礦業遺跡的導覽活動,用第一手的照片與親身經歷的故事,向每位蒞臨文史館的遊客介紹著屬於礦工們的酸甜苦辣。


《礦工的一天》圖輯。製圖/余逸安

一九六〇年代,新北市瑞芳區的侯硐曾是臺灣重要的產煤重鎮之一。一九九〇年,侯硐各大礦坑全面停產,原本住著六千人的小鎮,也因人口外流而漸漸沒落。二〇〇九年,知名攝影師簡佩玲發起「貓掌日」,號召愛貓人士擔任志工,與當地居民合作改善貓咪生活環境,再度以「貓村」之名而廣為外界所知,觀光業的興盛為這座小鎮重新注入元氣。然而,曾經的礦場歷史與礦工文化,卻漸漸被現代人所忽略。

自己的故事自己做 老礦工自力打造文史館

「來侯硐應該是看煤礦順便看貓,怎麼會只來看貓我就搞不懂」侯硐礦工文史館創辦人周朝南語氣略帶激動地說,認為侯硐的主角應該是煤礦,而不單單只是貓。現任新北市礦業退休人員交流協會理事長的周朝南,礦工資歷長達三十二年,也擔任過監工、礦坑救護隊隊員、礦坑安全主管。他與一群曾經一起工作過的老礦工們,為了保存礦工的文化與歷史,在沒有外界金援的情況下,靠著眾人的老人年金,合力在瑞三本鑛坑口旁建造了侯硐礦工文史館。

周朝南表示,「早期的台灣,國防、經濟、交通、民生全部都是靠煤炭,那煤炭在地底下,是用礦工鮮血、生命去換來的。」礦工在坑內工作,不只需忍受四十度的高溫及潮濕的工作環境,時不時還會有石頭從頭頂落下,若是壓到脊椎,則會造成下半身癱瘓。此外,若坑內因煤塵發生爆炸,時常導致嚴重的礦災。一九六九年七月,侯硐瑞三本鑛發生粉塵爆炸事故,坑內發生落磐,造成三十七人不幸罹難,為侯硐地區最嚴重的礦災。而礦工們的職業病—矽肺症,將伴隨著礦工一輩子。此病症將造成肺部功能損傷,連戴著口罩講話都會喘。秉持著「我們的故事,我們自己做」的信念,老礦工們用自己的老人年金打造這個礦工文史館,目的是想把這些輝煌的煤炭和辛酸的礦工歷史故事能夠傳承下去。」而這個場館,以前是瑞三本鑛辦事處,也是礦工們入坑工作前的準備室。

照片

侯硐礦工文史館座落在瑞三鑛坑口旁邊。攝影/余逸安

為證明有認真挖礦 工作照片成館內最大亮點

文史館內總共有三個展間,除了展示多種曾經使用過的工具,例如用於避免吸入一氧化碳的救命器、用於確認礦工是否都出坑的名牌「火牌仔」,以及礦工的個人配備—黃色頭盔、便當盒、水壺、膠鞋、頭燈等。牆上也貼著許多由周朝南在礦坑擔任領班時所拍攝的礦工工作照,是館內最大的特色。而當初的拍攝動機,只是為了向老婆證明自己跟同事有認真工作。「我們礦工很喜歡喝酒,那我們常常下班去喝酒,喝完回去都醉醺醺的,家裡的人都會碎碎念,那每次被人家罵,心裡很不舒服。」為了讓下班喝酒變得「名正言順」,周朝南利用朋友送的傻瓜相機拍下一張張工作照,拿回家給老婆看。「照片看了以後還是唸啊,但是口氣改很好,欸老公啊,你做礦工很辛苦,身體要顧好喔,酒不要喝那麼多,對身體不好,聽了覺得很舒服。」當時這些拍攝動機單純的照片,如今卻成為這個世代的人們認識礦工工作環境的重要史料。

照片

礦工在坑內挖礦的實景。圖片提供/猴硐礦工文史館

老礦工親自導覽 推廣礦工文化不遺餘力

文史館內除了有豐富的展品,老礦工們也親自擔任導覽員,不只介紹這些展品,也會與遊客分享自身的礦工經歷。曾擔任充電員的吳寶銀,主要工作是負責充電及管理頭燈電池。「我們每天早上跟礦工是第一個接觸,他們通常都是帶著憂容來上工的。」礦工在入坑前與出坑後,都習慣抽根菸,但兩次抽菸的表情不同。吳寶銀形容,入坑前總是低著頭抽菸,會一次抽兩三根,而且抽得很快。「這次進去不知道下午能不能活著出來」就是礦工此時的心情寫照;下午出坑後,礦工們雖面帶倦容,但是心情愉悅,「又撿回一條命」的感覺,讓他們帶著悠閒的神情抽著手上的菸。種種真實的故事,透過老礦工們的現身說法,讓許多來參觀的遊客印象深刻。

不僅如此,這些年逾七十的老礦工們也舉辦「猴硐礦工生活記憶漫遊導覽」,親自帶領遊客、學術團體走訪侯硐各處的礦業遺跡。包括橫跨基隆河的運煤橋、復興坑口等,在導覽的同時,老礦工們會輪流介紹不同的遺跡在當時所扮演的角色,也會分享許多當時的故事。當導覽行程來到當時的醫護所時,便會講起當時有「瑞三礦工們的菩薩」之稱的王則能。一九五一年被派駐至瑞三醫護所的他,主要負責協助礦場工人的治療,當接獲緊急狀況時,總是在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協助。王則能對每個病患總是悉心照料,無論是半夜發生緊急狀況,或是需行走一小時山路才能抵達病患的家中,王則能總會義不容辭的提供協助,並提供準確的診斷,其形象,深植許多老一輩的侯硐人心中。

「我們這個館不像政府的展覽館那樣高雅輝煌,但是我們老礦工用那種最原始的、『俗擱有力』的方式(來呈現礦工文化),感覺很俗但是內容蠻多的。」透過老礦工自身的努力,以及在學生、老師、社會團體的宣傳與推廣下,周朝南表示,「現在每個月也有十幾團的礦工記憶漫遊,加上來參觀的人數也有變多,以前都是來走馬看花,不小心走進來的,現在是因為他們想了解而進來看的,這對我們來說就是很大的成就感,終於被看到了,不會被忘掉。」

求永續經營 盼政府接管文史館

周朝南以同樣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黃金博物館為例,希望政府能夠以相同的經營模式接管侯硐礦工文史館,投入資金雇用行政、導覽等人員進駐,以市立博物館的形式永續經營,保存台灣珍貴的煤礦文史,讓下一代人了解更多有關煤礦的故事。「我們都七八十歲了,再做也沒有多久,需要政府協助培養年輕人起來接班,不然這麼重要的台灣文史在我們手上毀掉,那太可惜了。」

照片

文史館的老礦工合影。攝影/余逸安

採訪側記

初次訪問文史館即被老礦工們的故事及館內的展品所吸引,之後也有實際參與礦工記憶漫遊,深深被這幾位老礦工的熱情與他們口中的故事所感動,對於推廣礦工文化總是不遺餘力的他們,我們也希望未來能夠順利將文史館傳承下去,才能讓更多人親眼看見這曾經的礦工辛酸與榮耀。

延伸閱讀

豐田文史館 軟陶拼布與社區的結合

防空洞內的文物館

樂斯屬 結合歷史與教育讓孩子重新認識家鄉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