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數位工藝設計應用發展協會產業接軌 鼓勵新進人才放眼未來

2022/04/28 11:32
1,84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採訪/許尹羚、編輯/邱羿慈

台灣數位工藝設計應用發展協會是由對科技、工藝充滿熱忱的一群人組成,藉由協會共同研究相關知識與技能,以及經驗交流,同時也致力於培育台灣人才,透過教育訓練、工藝傳承以達到技術創新,發想出台灣更多的可能性。

 

突破人類侷限性 科技融入各方產業

台灣數位工藝技術應用發展協會主要組織相同興趣的愛好者,思考如何讓傳統的純手工藝能夠結合科技技術,達到全新的變化,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呂信賢理事長提到:「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是因為學會運用工具」,事實上,手作確實具有侷限性,在發展技術層面,若過度拒絕機械化,變相地是侷限住人類的可能性,於是理事長便發想成立一個協會彼此交流、提升各行業之製造技術與研發應用,並且能夠連絡情誼,藉由人與人的互動,招募更多志同道合者,擴大數位工藝市場應用發展。

 

不只是純工藝設計類,生技產業也能運用技術結合,例如:協會即有一位生技工程師,將3D列印的技術導入微流體的設計上,利用3D列印設計複雜細小的流道。微流體常見於生化實驗室的檢驗中,可以用在基因檢測上,組成概念類似一種小型的封閉管道,若要以傳統工藝技術來製作,困難非常高,因管內流道錯綜複雜,過去必須以細小的鑽頭,搭配非常細緻且耗時的手藝進行鑽洞與研磨,現在利用3D列印技術,把設計圖導入電腦,層層堆疊,免去組裝和鑽磨的工程,複雜的工程如今變得便利許多。

照片

(圖一) 經過設計,各種字母造型皆能利用3D列印機精采呈現

照片

(圖二) 3D列印機下誕生的成品

提供失業者職能訓練

除了內部間的交流,協會也不吝嗇將數位工藝技術與眾人分享。例如:配合勞動部辦理失業者職能訓練,給予失業者技術上的指導,一期的課程自週一到週五,連續上課約數個月,共計300多個小時。培養出一個足夠謀生的技能並非易事,尤其失業者幾乎是從零開始學起。然而,學成之後雖然希望能投入數位工藝產業,卻也為失業者保留他們選擇職業的自由,使其身上具備著一項能力,3D列印並非一個職稱,只是工作中的其中一項技能,職缺範圍很廣,可能是產品開發或機構工程師等等,或許未來轉換跑道能用得上,儘管如此,協會還是很樂意提供幫助。

 

開辦證照認證人才 校園合作實現產學結合

有鑑於數位工藝設計是個非常新穎的技術,包括機械成型、積層製造、雷射加工、數位噴塗和光學掃描等等,但直至數年前都尚未有相關證照可以把關人才,企業尋找人才無憑據、求職者無法為自己能力做佐證,呼應經濟部能力鑑定政策,與經濟部簽署認同協定,近幾年協助輔導辦理iPAS認證。理事長說:「產業前端必須有人,後者才能站得住腳」於是自己率先考取證照,再輔導協會成員一起通過能力鑑定。

 

協會也與勞動部配合,由原來勞動部親自鑑定改為委辦與授權,取得認證資格,勞動部變成監督和管理的責任。申請課程、職能導向課程認證過程漫長且繁瑣,籌備及培訓過程就耗費了7年之久。 並且,理事長還到全台各地大學授課,希望能夠讓學生在學校時就有機會接觸業界資訊。

 

拒內部競爭 創立協會整合資源

台灣的優勢即在技術能力強、代工品質佳,但就產業利潤結構來看,設計與品牌才更具有價值,代工向來只賺取小額毛利,而賺來的資金再次投入設備,保持技術領先才有機會接到新訂單。然而始終維持最高技術品質,產業內部卻削價競爭,惡性競爭下,彼此無法串連,儘管有良好的技術,對於海外的競爭對手仍然毫無招架之力。協會成立的宗旨即在於技術交流、幫助產業提升以及教育訓練,照著目前的目標規劃,廣育人才,樂於技術分享、交流,甚至頒發獎學金給會員,以鼓勵參加證照考試並通過者。

照片

(圖三) 頒發獎學金以鼓勵通過證照者

 

受疫情影響,被迫地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協會需要人際間的互動才得以維持,特別是疫情大大影響會員收入,在工作之餘的熱忱碰上經濟困難,無法持續推展數位工藝,然而數位工藝產業非常需要眾人的支持,才得以讓台灣持續走在前端。

照片

(圖四)歡迎人才交流,舉辦技術分享會

32072中壢區莊敬路188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