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曾文溪氾濫平原 學習與水共生的智慧 上
台南市安南區流傳一句俗諺
"青暝蛇烏白咬"
形容百年來曾文溪的河道變遷
如同一條好動又看不到路的蛇
亂衝亂咬
影響人民生活至鉅
文章引自鮑俊宏,清流月刊102年10月號
照片
孕育嘉南平原上萬物的曾文溪
因洪患所帶來的下游沖積平原
是利於農業耕作的沃土
歷史上記錄著曾文溪多次的改道
常迫使下游村落的遷居
青暝蛇的搖擺在日治時期有系統的整治下
完成39372公尺堤防的延伸
讓曾文溪近百年來的流路已大致定型
以農情水文為辦學宗旨的曾文社區大學
111年以曾文溪下游的人文地景
辦理系列踏查活動
照片
4月24日在地理學者楊宏裕老師的講解中
讓對這片流域有興趣的民眾
一同走讀曾文溪下游的氾濫平原與河階地形
從居住溪畔的人們與水利設施中
感受水共生的智慧
踏察來到曾文溪離開山區的第一個大凹岸東側
同時臨官田溪與渡子頭溪的渡子頭庄
高築的防洪牆是這裡的特色
守護庄內居民於洪患時期避開三面的大水
接著來到曲流凹岸中間的寮仔廍
舊地名崁頂與崁仔是早年曾文溪的堤防與河床
先民除透過種植大榕樹來防水止煞鎮青瞑蛇外
也築著數道與水流面垂直的橫提來削減水力
位於曲流南側的胡厝寮
與寮仔廍庄同樣建聚落於崁頂上
大致沿著溪尾排水左岸而建的堤防
善用河階地形築堤來增加防洪的效果
溪尾排水於台灣堡圖時位於曾文溪的主流路上
迄今的曾文溪已向北側凹岸推移3公里
新舊流路間的土地
現今規畫為滯蓄洪區
而溪尾排水到了蘇厝更挖深為滯洪池
築壩以調節洪患時期的曾文溪水量
待續...
照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