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育稀植~2022 陽明山梯田桃6 & 東北大米

文字-A A +A

2022.5.23

水稻旱育稀植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水稻栽培技術,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育苗方式由傳統的水育秧改為旱育秧、缽盤育秧,提高秧苗素質及秧本田比例。主要掌握好水的管理,原則是不建立水層、以澆為主、不缺不澆、澆了則透。秧苗培育重視地上地下同時發展,注重培育良好的根系,提高秧苗素質,增加了抗逆性和抗病性,培育的壯苗。特點是:秧苗耐寒力強,生長健壯;移栽後無緩苗期,早發快發。二是插秧方式由密植改為稀植,一般地栽插密度為9寸×3寸以上,部分條件好的地區能達到9寸×8寸,增大行距,合理利用光温條件,提高抗病性,提高了分櫱率,結實率較高,增產,節省投入,經濟效益高。

 

東北能夠種上大米,成規模種大米,甚至能夠成規模種好大米。還是離不開幾位關鍵人物的幫助。

第一位,是一位姓金的潮蘚移民,1875年,這位移民終於在寒冷的東北,成功種下了原本只能生長在溫和濕潤的朝鮮半島的稻米。至今這位金農民所在的村口,還放了一個碑,寫著「東北水稻第一村」

金農民只解決了「能種米」,其產量還是奇低,接下來他的同胞申友景,才真正解決了「能種好米」的問題。

20世紀初,潮蘚移民申友景從日本帶來了北海道的「赤毛」稻種,這種生長於溫寒帶的北海道稻種,完全可以適應東北的自然環境。而「赤毛」稻本身,是中山九藏氏自明治6年(1873年)苦心培育出的品種。

但,這些潮蘚移民終究還只是小農作坊,無法大規模種植。

隨後,隨著日本南滿鐵道會社逐步捕手和租下土地,日本人直接用本國最好的稻種在東北進行了大規模種植——「經試驗,發現當時的滿洲里南部地區更適合栽種同樣來自日本東北地區的『早生大野』和『龜尾』兩種粳稻,在此基礎上依靠純系分離技術,培育出了更適合中國氣候的『大原』和『萬年』兩種水稻。下屬日本農林省的農事試驗場陸羽分場培育的『陸羽123號』和『紅糯』也共同作為獎勵品種,派發給滿洲里的農戶。1929年,滿鐵在遼寧營口熊岳城的試驗分場靠人工配種,為滿洲里中部和北部培育出了『北海』、『田泰』、『青盛』等多個品種。」

從1918年到1935年間,「滿鐵」分發的水稻原種生產量超過500噸,水稻種子的發放量約480噸,接受者超過一千人。在日本商人和農場主的經營下,滿洲里的水稻耕種面積從1932年的6.3萬畝,到1940年一躍增加到32萬畝。產量也從32年的11萬噸,逐年增加至40年的83萬噸。

如果搜尋東北一些知名大米的譜系(如五常大米),均不難發現,往上尋三到四代,其祖先完全是日本米種。

除了種子之外,日本人還帶來了革命性的種植技術。其中最經典的,就是「水稻旱育稀植」。

可千萬別小看這個技術,一位叫藤原長作的日本岩手縣農民,為了能夠在原本不產水稻的家鄉也吃上大米,多年潛心種植、反覆試驗,創造了適合寒冷地區的水稻種植方法,即不使用傳統的水育秧,改為在旱地上種植。

即使不懂技術的人,僅看這一句話,也明白該技術對於東北地區有怎樣的價值。此前潮蘚移民們之所以種不起來,就是必須要沿河或者靠山間水源種,沒水的地方就束手無策了。

1981年,藤原長作應邀請帶著2個新的水稻品種到了黑龍江。

那可是1981年了,距現在也不過是40年前而已。東北農民種大米用的方法還是「遍地撒種」、「廣種薄收」,平均畝產只有300斤左右。

當地農民看到藤原也是個農民,就不太瞧得起他,對於他用的方法也完全不感興趣,最後說好的75畝試驗田,只給藤原留了27畝。而這27畝田的產量是多少呢?平均畝產805斤,而且還是趕上了災年。

東北農民看傻了,第二年直接給了藤原4556畝地,結果即便趕上了大旱,最高畝產竟然達到了1024斤。藤原的到來,使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翻了9倍。「北大荒」由此,才變成了「北大倉」。

時任領導人接見,特別榮譽證書,自然不在話下。至藤原去世時,這一技術已經推廣到了13個省市。

1984年,黑龍江省給藤原長作發了5000元獎金。

這樣的日本專家可不止一位。

1982年,北海道大學農學系畢業的著名水稻栽培專家原正市來到了黑龍江,同樣是傳授「旱育稀植技術」,開頭幾年,往返機票和其他的一切費用均由原正市自己或依靠親戚解決。由於衛生條件差,他28天沒能洗上一次澡,當地也沒有冰箱,肉經常變質,65歲的原正市經常上吐下泄。

經過20年,63次往返,歷經30個省市的指導,累計工作1800多天之後,原正市推廣的技術,已經在全國50%以上的水稻種植地使用,僅上世紀90年代,就創造了20多億的經濟效益。被各地農民稱為「洋財神」。

領導人接見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如今,東北農民種著日本來的「秋田小町」等品種,開心地通過電商賣到了全國,成為了絕對的大米霸主。

「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諸位開心地吃著東北大米時,不知道是不是已經忘了,這米是怎麼來的了?

當然,日本人可沒止步於此,日本穀物檢定協會每年都公布大米口感排行榜,不進步就會被對手擠下來。比如,早在1980年,北海道就制定了「趕超新瀉越光」的計劃,而這一計劃的執行,非常漫長而艱苦——

「每年進行100種左右的雜交試驗,培植出15-20萬的植物個體……反覆進行世代交替使其性質得到穩定,並掌握它們的味道、耐寒性及抗病性、產量等特徵……直至品種註冊登記為止,大約花費了10年時間……在數十萬的稻種個體中,評估出米粒的白度和均勻性、對病害及寒冷的抵抗性、稻杆的結實性、稻殼的不易綻裂性等所有的特性,最後選出應該保留的種子」。

好吃的日本米,就是這樣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打磨後問世的,而且各地農民和技術人員還在不斷推陳出新,挑戰極限。

千萬不要因為得到了前人的幫助,就以為前人已經沒什麼了不起。

而且,從日本來的,不止有米。

紅富士、巨峰葡萄、紅顏草莓

資料來源:

2022.5.27 【阿波羅新聞網 2022-05-27 訊】儘管很多中國人鄙視日本,但身體非常誠實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8.09.12

林如貞

加入時間: 2008.09.12
1,643則報導
157則影音
2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超好吃~惠美的月桃鹹粽

2024-06-17
瀏覽:
3,475
推:
0
回應:
0

行天宮水田生態學員_忠義稻田

2024-06-14
瀏覽:
7,536
推:
0
回應:
0

外籍生在農民市集買台灣好米

2024-06-11
瀏覽:
6,471
推:
0
回應:
0

只有一路陪伴的人才能吃到難得的日曬米

2024-05-31
瀏覽:
5,949
推:
0
回應:
0

草鴞~萬俊明導演台大演講

2024-05-28
瀏覽:
6,093
推:
0
回應:
0

外籍生在農民市集學習台灣文化

2024-05-20
瀏覽:
5,393
推:
0
回應:
0

媽媽的米嫁妝

2024-05-16
瀏覽:
7,504
推:
35
回應:
0

水稻旱育稀植~2022 陽明山梯田桃6 & 東北大米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906篇報導,共13,192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906篇報導

13,192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