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的重要性外,關於中風病人的"另一半"的議題似也應該受到重視.
片中我看到鶼鰈情深的一面,因為付出關心也付諸行動.
人的尊嚴與價值不只存在意氣風發的時候,而是在喘息之間.
在台灣的社會裡,常見一人生病,不是全家哀怨就是生活品質down到谷底.如果能如片中秉持愛與關懷面對問題,問題雖未必能解決,至少生活能維持一定品質.
我家有中風病人,先生也是高危險群,我關心也學習這課題.
但我也看到許多深陷無奈的家庭,真的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去面對這樣的困境.
如果病人的另一半或其他家人有經濟負擔,何來能力?何來精神做那樣的陪伴?
又得回歸社會福利政策嗎?
譚醫師一席話,我們不該"空手"去見上帝.
有能力的時候就多幫助別人吧!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謝謝您的用心,觸動我內心。
這則報導好感人
我發現只要有愛,什麼事情都有可能。
那天剛好有收看這集節目
當下就感動萬分,中風復健居然能復原到8-9成
而且譚維義院長的諸多巧思與創意,隨身復健百寶箱 讓我印象深刻
復健 只要有愛 又智慧 不見得一定要有高科技
剛剛看完影片馬上有了一些靈感,開學時可以讓小朋友們試試看
是怎麼樣的嘗試呢?
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這新聞很有意思,尤其是兩位本地醫師的評論更值得探討。
這是每個人都可能碰到的問題。
譚維義院長的諸多巧思與創意除了感人外真的很棒很實用,剛剛看完的第一個念頭就想到將擠出黏土裡的鋼珠方式,換成將身障孩子喜歡的糖果或東西塞進氣球來誘導學生擠出來,其實可以運用在身障孩子身上的啟發還很多,因為正值開學忙碌期還沒時間細想,所以先將影片保留在我的最愛,打算過了忙碌期再與同事們分享,還可以來個腦力激盪。
看啟智學校老師的回應覺得非常敬佩
我有些朋友以教資優班自許和自豪
對聰明孩子有興趣
將來他們的學生必然有些讓老師有面子有績效
但是看來啟智老師倒創意需要最多
因為他們努力面對別人不一定想教的對象
要想更多方法
如同聖經路加福音十四章第十二節到十四節說「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以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後候,你要得著報答。』」
教資優班很好但是讓我們給教啟智的更多掌聲
啟智學生常被忽視
啟智老師也是一樣
連看譚維義都想到怎麼找點點子去幫助啟智學生
這是多麼大的熱誠
我們的病人實在很少有這麼積極樂觀的!
謝謝您的分享
在社工主題研討會講師分享您在芬蘭採訪樂活老人的生活紀錄,您的採訪非常鼓勵我們這些每天絞盡腦汁寫方案的社工員,呵呵,一看節目,燈泡就來電亮了喔
高雄市盲人福利協進會
社工員 士芳
謝謝您的分享
在社工主題研討會講師分享您在芬蘭採訪樂活老人的生活紀錄,您的採訪非常鼓勵我們這些每天絞盡腦汁寫方案的社工員,呵呵,一看節目,燈泡就來電亮了喔
高雄市盲人福利協進會
社工員 士芳
每次收到您的東西
都莫名的感動
身為護理人員到底我們為社會做了甚麼
為病人除常規醫療如何多些創新的思維
某頂尖但是沒有以經營之神聞名的醫學中心護理部副主任
自己在創新的人也能看到譚維義的創新
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和職業生涯會使我們對一個故事看到不同的資訊
就像我的農民朋友看大埔農民報導
特別看到那土好肥沃
拿去建工業區很可惜
希望各位點閱的好朋友多多表示您對譚維義夫婦故事的看法
以使大家的觀察交流更豐富
網路上如果有醫生看到這則報導也請發表意見
在這裡表示意見也可以救人的
甚至救了那些被中風病患困擾的家屬
節目做的很好,我已轉送內人備不時之需,近年我靠藥物控制血壓,怕的就是中風,謝謝。
如果大家有興趣不妨查閱一下孫運璿資政中風時
孫夫人的處境的故事
就知道那多辛苦以及譚太太碰到維義的因應多可貴
即使孫夫人當時得到那麼多一流的資源和蔣經國總統的指令全力關懷
但很多事是幫不了孫夫人的
她得自己面對
中秋節就要到了
你會接到無數推銷月餅的廣告
其實如果夫妻關係能像節目中的譚維義夫婦這樣
我相信吃什麼月餅都很有滋味的反之
請大家把這則報導轉寄當成今年中秋節的精神糧食吧
這不用花錢又有新意
以後中秋節都來點促進關係的精神糧食
如果大家覺得還有什麼更好的也可提供您的點子
公園裡面,偶爾可以看到大病初癒的人在運動,尤其一些病人,在做各種復健。有時看到認識的長輩,那種感受,一時不好說,總是覺得,為何平時不重視飲食,不肯運動。
其實問他們,健康時,沒有時間運動,病倒之後,反正什麼事也不必也不能做,於是時間多的是,天天運動。不同的是「復健」運動而已。
與其病後有時間,不如把運動時間撥給病前,或是尚未年邁到無法動彈的那段日子。 寫作教學協會
看完之後有很深的感動。細微觀察報導,鼓勵大家從不同角度去看待中風病人的復健過程,相信這個報導鼓勵了不少中風病人的家屬。
謝謝將這樣激勵人心及激發治療師使命的影片提供給我
譚醫師及太太之間的互動 包括旅行的復健隨身包都真的非常具巧思
希望為老人do something
看了很感動,對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及生活的品質
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相信已對許多人起了啟發
謝謝傳九老師分享影片
讓我有機會可以慎重思考
〝家人生病了!怎麼辦?〞
也提醒自己,生命時間的分配與管理,預防勝於治療。
台灣人的通病
以財富的多寡代表成就或成功
忙碌的生活忽略了家人..
說不定是賺這些錢來付醫療費;然後又來拖累家人。
看了譚維義院長夫婦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敬佩!
也驗證沒有不可能的事;就看願不願意執行而已。
我覺得【社區大學】就針對此影片就可以開一門課了!
看你的報導,總是會在心中迴盪許久~
人們若能在你傳達的價值中生活著,真是件幸福的事
我看見了相互扶持到老,持續的愛之典範,捫心自問做的到嗎?
不只是照顧,協助,更積極的自我研發復健工具,是更可貴可敬之處。
我們有很多身邊的例子,用錢來解決就好,於是被人推到公園,三兩成群,相對無言,看看人家自覺無地自容。
如果做不到,那就先照顧好自己。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充足睡眠,愉悅心情是維持健康的充要條件,做的到嗎?
我看見了相互扶持到老,持續的愛之典範,捫心自問做的到嗎?
不只是照顧,協助,更積極的自我研發復健工具,是更可貴可敬之處。
我們有很多身邊的例子,用錢來解決就好,於是被人推到公園,三兩成群,相對無言,看看人家自覺無地自容。
如果做不到,那就先照顧好自己。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充足睡眠,愉悅心情是維持健康的充要條件,做的到嗎?
我看見了相互扶持到老,持續的愛之典範,捫心自問做的到嗎?
不只是照顧,協助,更積極的自我研發復健工具,是更可貴可敬之處。
我們有很多身邊的例子,用錢來解決就好,於是被人推到公園,三兩成群,相對無言,看看人家自覺無地自容。
如果做不到,那就先照顧好自己。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充足睡眠,愉悅心情是維持健康的充要條件,做的到嗎?
真的很感動...我覺得譚醫師很有創意,且透過生活化且便宜的復健的工具相信會讓更多中風病人及家屬更願意使用...
謝謝你分享這麼棒的影片資料,這段影片對醫療、復健資源缺乏的屏東縣,有著很大的啟示,當醫療資源不足又無法仰賴時,家人就是最好的後盾,我從這段影片學到很多,也會將所學轉化運用在個案服務上,再次感謝分享。
這個報導我在新聞上看過~
心有感觸~
只有家人能不離不棄的守護
但也是最辛苦的一群無聲者
這個報導震撼人心~
很適合讓社會大眾有更多的人了解唷!
很讚的啦!
這個報導我在新聞上看過~
心有感觸~
只有家人能不離不棄的守護
但也是最辛苦的一群無聲者
這個報導震撼人心~
很適合讓社會大眾有更多的人了解唷!
很讚的啦!
每次看獨立特派員的節目都會觸動我的心
看到很多正向積極的態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謝謝分享
我父親中風過世,由我與母親照顧,目前我母親小中風.為了讓弟弟妹妹瞭解照顧中風者的辛苦,所以我轉寄給我弟弟妹妹!
我在大學任教
有幾位學生最近參加了紅十字會急救訓練
之後我問他們將來會不會去救人
他們說絕對不會
原因是那可能會惹來麻煩
可是為什麼要去參加呢
原來多一些證照對於到中小學校求職會加分
弄了半天
連參加救人訓練也是為了文憑
如果很多這個社會的人都是考試補習補習考試
再加上多些證照也只是為了上述目的
只能說
他們對證照很敏感
對救人一點也不敏感
這和譚維義展現的生活風格是多麼不一樣
我無意責備這些大學生
因為他們也是社會的產物
另外
最近高雄市有一所小學把停上體育課拿來當成懲罰學生其他課程吵鬧的籌碼
以上兩個故事請問馬總統在內各位參加全國教育會議的專家們有沒有想過或了解過
心智不健康體能也不健康
這個國家怎會有前途?
不過是訓練出更多唯利是圖在階級中肯定自己的機器人而已
怎樣培養像譚維義夫婦這樣忠於夫妻承諾在生活中永不放棄全力以赴的人
這很值得討論
補充說明
那些急救訓練是籌到社會善心人士的捐款和政府補助而來的免費訓練
用在想搞到證照以便求職加分的大學生是不是很可惜
我是一個家庭主婦,
我認為證照是為某種技術的書面證明,
是為鼓勵各行各業求得更專精的專業知能,
我覺立意沒什麼不好.
大學生求取證照,原本也是為拓展專業知能,卻變相為出社會求職的一項加分籌碼.
若一樣的急救訓練,上課的第一章講的是救人的理念,可能就不會有"卡車"所述大學生不知所學何用的困窘了吧!而且我相信有一技在身,要真遇到臨時狀況,我不認為會有人真的只是袖手旁觀.
譚維義醫師的重仁講義奠基在深厚的夫妻感情上,而夫妻感情則是兩個個體彼此尊重與互助中培養出來的.
懂得尊重別人,懂得幫助別人是我們對教育下一代的期待!
感謝您提供如此好的影片,以前未曾正視這問題,直到父親中風,才知生病者的痛苦,其實,真的是要家人給予鼓勵與打氣,不然,好好的一個人,突然行動及思考都不便了,那真的是很難接受的打擊。
謝謝公視特派員的用心。
我覺得這個故事講的是「愛」,尤其是「恆久忍耐與恩慈」的愛。
這個愛藉著譚太太的中風更被顯露出來了。
譚太太能夠在中風之後達到復健效果,雖然跟自己的決心毅力有關,但譚先生是關鍵人物,他的醫療知識與經驗,得以具體使用適當的方法幫助譚太太復健。像譚太太這樣幸運的可能是少數吧!
片中值得令人深思的一段,是復健師們提到台灣中風病人的狀況,其實就算不中風,很多家庭也是充滿著不滿與咆哮。這顯示了可能大部分的台灣人在其大部分的人生當中,從未真正瞭解如何尊重另一半、和氣相處;從未瞭解好的生活品質其實是需要與人良性互動的。很久以前曾有一本書談到相關問題的---「當你所愛的人病了」,記得書中對於照護病患的家人多所著墨,不知這本書是否還出版。
人的一生當中,不知要遇到多少挫折、試煉、選擇,但在正規教育中,似乎從來沒有任何課程是教我們如何以「愛」跟「勇氣」面對人生的。
不知有沒有什麼機構,是針對生病的家屬進行照護知能教育的?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將焦點放在病人身上,但卻忽略了病人身邊的人也很需要關心。
對微風的回應
譚維義是醫生而且是很棒的外科醫生使他能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救太太
這是事實
但我常很怕台灣觀眾看到這類故事的想法就是:
他是醫生我不是甚至
他是外國人我們文化不同
他有耐心我沒辦法
他有錢.....
到頭來到底影響生活品質的關鍵在哪裡
我相信微風的想法顯然不是以上這些人
但希望更多人在我們的幫助下看到機會與希望
譚維義就說:永不放棄!
感謝微風也提到病人及家屬都要被看重
我們的教育歷程的確有湊數成績打敗別人而少有人文教育之嫌
所以要長出譚維義這樣的人還要努力養成助人的熱誠和自信以及對夫妻關係的承諾
另外
譚秀麗努力想要恢復的意志也很值得敬佩
不知道和她當護士對醫療有認識的背景經驗有沒有關係
我並不會認為這是文化差異的問題,
相反的,我會想,也許我們應該好好審視一下台灣的教育。
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中必定會接觸的階段,
但是我們花在這幾個議題上的教育時間,卻相對少得可憐。
譚醫生跟譚太太,在醫學上的知識使得他們得以妥切地面對中風症狀,
如果醫學常識變成是普羅大眾的知識,而非專業人士的知識,
那麼,國家不知會節省多少醫療成本!
台灣的洗腎病人排名世界第一,追根溯源,
若一般民眾擁有醫療知識,
許多亂吃成藥或不重視飲食衛生的情況應會獲得改善,
健保局就不必老是在那邊喊虧本了。
其實最令人難過與憤恨的是,
這個道理大家好像都明瞭,都清楚,
但是喊了這麼幾十年,卻未見有效的改革或教育計畫出籠。
台灣人果真不幸?
有人會說不是每個人都像譚醫師一樣是醫療專業人員所以譚太太特別幸運,我要說的是:人人都有手, 都可以拍拍手可以豎起大拇指鼓勵病人.每人都有腦可以就譚醫師的創意發明及分享發明更多的創意物品, 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紀錄片, 用於高齡醫學倫理研習會[病房常見的老年溝通問題]能給大家更多思考或學習空間
我很喜歡中風啟示錄裡看到的畫面。我認為,在一個中風者(或是一個有困難、病痛的人)的支持系統中,除家庭、社會、醫療外,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個人本身。但如何push這個人,這又關乎到周圍的支持系統了。影片中的醫師說的沒錯,台灣人所謂好的生活品質,似乎就是給你你所想要的,而非把人視為一個人來看待,這也許是因為人本身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所以他可以以這樣沒有品質的生活而活著,好像活著就只是活著,而沒有其他。這個觀念也影響到我們的政策,對於老人的照顧不是從根本去改善,而是給錢。因為社會不認為有尊嚴的生活品質比拿到錢(可以請看護…等)更重要,所以,一步錯,步步錯。
Many hearts were touched by the report and the testimony. Thank you. Keep up the good work. May the Lord reward you by letting you see the fruit of your "ministry".
報導中提到抗凝血劑Warfarin與食物併服的交互作用問題在此補充說明如下希望供讀者參考:
這種抗凝劑與蔓越莓共食可能增加出血原因不明,可能機轉是食物所含抗氧化物會抑制肝臟酵素系統活性
另外還有維他命E每日超過400國際單位(IU)和魚油銀杏蜂王乳都可能增加出血危險。有些老人愛吃營養食品健康食品而廠商常誇稱藥性溫和等等
實際上如果是上述狀況是有風險的。最好避免一起進食,至少邏輯上要監測抗凝血功能。現在衛生署網站有很多資料可查,叫做藥品交互作用資料庫,大家不妨試試。很多資料有翻譯,不要怕,但是得有點耐心。不能又想活得安心又不願花時間。
周傳久敬上
影片真的很令人驚艷,這是新聞報導看不到的另一種形式,對我而言是完全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影片中阿公阿嬤因為小提琴的悠揚而涔涔落淚,看不見的阿嬤也能透過音樂藉由聽覺而受到感動;一般我們所知道的送便當服務,不外乎社工們挨家挨戶去發送,或者開著車送到深山裡。而台東的教會卻想到:何不在發送愛心之時,讓小朋友與老人互動?
影片最令我感動的是台灣老人與北歐老人在福利上的反應就不一樣。北歐老人總是很樂在其中,滿臉笑容,就算是離別時也有說有笑;反觀台灣老人,我家樓下就是長青中心,離別時我看不到老人之間有互動,好似這一切就是做例行性的體檢,這樣進去、這樣出來;看不到一絲熱情。在台東送餐服務禮我看到老人的參與感和快樂,如果人們在做公益時都能像台東教會一樣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就算沒有多餘經費我們也能讓老人有一抹微笑。
食物維持生命,但生命所需的不只食物,由小朋友組成的提琴隊,到台東各個獨居老人的家中拉琴和送便當,一個小小的舉動對獨居老人來說十分溫暖,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阿嬤眼睛看不見,我想他的生活上一定有著諸多的不方便,阿嬤在聆聽小朋友演奏的那首望春風逐漸嶄露的笑顏,讓人看了窩心卻也有些心疼,小朋友的琴聲、童言童語除了帶給這些獨居老人很棒的音樂饗宴還有無比的感動,我想這些獨居老人們一定很期待這些小朋友們的再次造訪,這項活動不需要花費很多的金錢或是使用到很多的資源,只要願意付出,對需要照顧的獨居老人來說就是最溫馨的。
影片讓我覺得好溫馨,也讓我不知覺得反思現在的社會人士都該好好反省,是否真的唯有透過金錢才能做事傳達真情心意。在現代的社會中,人們都已經被基本的觀念一再而再的傳輸,讓人們都認?照顧老人需要一大筆的金錢經費。但,實際上,老人更需要的是溫情,而不是一大筆的金錢。有時候,真的會覺得較鄉下的地區反而比科技化的城市更加的有溫情和人情味。一把小提琴、一些的小關心、一點的小付出、一丁點的巧思就可以讓老人們非常的感動非常的開心願意打開心門與人交流,這樣就可以看出其實老人們需要的是關心以及陪伴,而不是金錢。
很久以前就聽過有些善心團體、人士免費送餐給獨居老人,但台東的這些小朋友居然能發揮所學也替這個社會盡一份心力,讓我覺得自己有些慚愧,長這麼大似乎從來沒有做過什麼對社會有益的事,但他們小小年紀就懂得照顧需要幫助的人,從小就開始培養服務的心,一點也不畏懼這些老人家,讓人覺得很窩心,而在都市的孩子們似乎都忙著照顧自己的學業,平日大多都忽略了這部分,看到影片中的老人家們,真的覺得社會應該再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照顧,也需要更多的志工來一起付出。
「中風」不管是對於病人或是家屬來說,都是一個惡夢。但其實,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同時,也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但是我們有權決定自己要如何活。就好像:你不幸的患上了絕症,不幸地中風了。你會選擇堅強地去接受,積極面對;還是軟弱地去輕生,消極逃避?有人會運用餘下去的時間去完成心願,希望擁有一個沒有遺憾的人生,做一切以前沒有做過的,享受以前沒有享受過的。就好像影片中的譚婆婆一樣,積極的去面對,一邊環遊世界,一邊自助助人。但這些都是很需要家人的支持與照顧。同時,也有人會利用剩餘的時間哀悼自己的悲傷,虛耗時間!最後,只能在遺憾中後悔自己沒有好好把握。因此,即使患病了,應該去接受治療和復健,與家人朋友好好相處,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讓自己走出陰霾,活出精彩。
另外,我對於譚爺爺愛譚婆婆的心非常感動。他不僅對譚婆婆不離不棄,愛護有加,還利用了復健的原理搭配上無限的創意,發明出隨身復健百寶箱,讓譚婆婆隨時隨地都可以復健,加快復原的進度。可見,家人的愛對於病患來說是抗戰病魔的良藥。
「中風啟示錄」中的譚維義和譚秀麗夫婦,夫妻之間的互動,很讓人感動!先生不因為太太中風就失去希望,還自己研究製作攜帶型的復健器材,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復健,自己設計語言治療的問題,讓太太動腦,這些器材及問題對我們健康的人來說很簡單,但是對中風的人是個高難度的挑戰。先生非常尊重太太的感受,復建的過程中不斷的鼓勵,累了就休息絕不勉強!夫妻之間比以前更加的親近,這使太太想要回復到以前的生活,而更加努力,讓生活品質更好!
在國人的十大死因之中,中風列居第三,可以說是嚴重威脅到國人的身體健康,但國人對於中風之後的健康照護,往往持悲觀的看法。首先,國人因為東方飲食習慣,常常食用高油高糖的食物,如果不導正飲食習慣,中風的風險其實很大。看過身邊的親戚,如果不幸中風,親人通常都將他送到養老院讓專人提供照護,但我認為這種方法其實很消極,其實如果沒有親人陪在身邊給予鼓勵和支持的力量,病人通常很難熬過艱辛的復健過程,到最後只能無奈的等待死亡到來,因此我們若能針對中風後的健康照顧有更妥善的方法,或許就能將那些無助的病患從鬼門關前救回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