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的實況》觀影心得|一起到可安歇的水邊
作者:廖今鈺
觀賞《貧困的實況》,意外地與自己的預想很不同。比起容易想到的經濟層面,影片更關注到部落文化之農作資源與技藝、地方產業的沒落流失,以及新住民或無家者在象徵資本層面的弱勢狀態使他們面臨不便與異樣眼光,甚而探討待業者應對外在互動與內在的焦慮等等。不分長幼、族群,所謂「貧困」,追到底層好像都不約而同地將我們埋沒進群體社會中比較邊緣而難以被理解的位置,無論是撐起數個家庭的糧作產業、地方耆老的日常,曾經的風靡都會隨社會變遷成為一種過時而被遺忘的,拋在了後頭。這些不再被當代倚賴的文化或打拼生存卻異於群體的人們,好像都無可選擇地不合時宜、難以安身。
非常喜歡片中談及——排灣族語中沒有「窮」的概念,而是「缺乏」。每個人都有自己「比較有」的東西和「比較沒有」的東西,可是大家能夠互相補足。這也體現在片中諸多服務者所分享的故事裡,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會遇到「困」,進行服務工作的他們,也會從服務對象身上學到技術或精神上本來缺乏的事物,將察覺到的貧困轉化成改變的契機。他們不一定是輕易就改善了能以數值衡量的物質環境,卻為他人打開「困」的框架,從艱難裡運用擁有的東西重新產生自由與價值。諸如無家者在多數民眾眼裡可能有許多不解,但是在漂泊工站販賣手工皂的他們好像站上屬於自己的舞台,消弭了差異帶來的疏離。
「人就是愛,人要是真心恩愛的。」面對「貧困」,我想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投身助人工作或相關服務,可是要首先記得的是:「每一個人都同樣是吃飯、長大的。」我們都是人,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念頭,卻或許能讓新住民們的異鄉生活更被體貼且不受歧視、或許能讓我們發現前人滋養土地卻被漸趨淡忘的故事是如何值得重視。《貧困的實況》帶我重新思考何謂貧困,也感謝那麼多正在越過「困」的框架,互相澆灌裡頭的木的人們,使我記得:若來自不同背景的我們都能夠彼此看見、彼此理解,那麼這個世界給貧困的刁難,將會再更少一點。
※你還沒看過紀錄片嗎?
影片網址:https://reurl.cc/g0El4p 在此,歡迎點閱並傳閱出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