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雜誌憂!美國兒童吞藥自殺五年來屢創新高
撰文/公民人權協會調查研究小組
今年(2022年)六月初,網路版時代雜誌的健康單元,有一篇標題驚人的報導「愈來愈多年輕人試圖透過服毒自殺」(A Growing Number of Young People Are Attempting Suicide by Self-Poisoning)。(註1)
根據美國聯邦的中央統計數據,從 2000 年到 2018 年,美國 10 至 24 歲的總體自殺死亡率增加了 57% 。近期,發表在《臨床毒理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更仔細地揭露了一項特定的自殺未遂方法——吞藥(即服毒)。而結果令人不安:從 2015 年到 2020 年,通過攝入有毒物質或過量服用藥物的企圖自殺案件飆升,並且在 6 至 19 歲的族群中,增加了 26%。
不當使用藥物自殘或自殺
這項研究由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醫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 School of Medicine)毒理學家,珍妮弗·羅斯博士(Jennifer Ross)所領導。該研究依據國家毒物數據系統的統計資料,資料來源包括了美國 55 個州和地區的毒物控制中心所提供的數據。
事實上,從 2015 年到 2020 年間,竟然有五十一萬多通(514,350)毒物控制中心的電話,涉及 6 到 19 歲的兒童。控制中心記錄著,這些年紀輕輕的孩子,「因不當使用某些物質進行自殘或自毀」。
進一步追查,這些孩子究竟服用哪些「物質」來自傷或自殺呢?第一被濫用的物質是止痛劑(普拿疼Acetaminophen),其次是布洛芬(非類固醇抗炎藥ibuprofen),然後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例如安立復(Aripiprazole)。美國的孩子很容易就拿到這些藥物。像安利復這樣的藥品,雖然它是處方用藥,但不僅被精神科用於青少年的思覺失調症,還用於更常見的憂鬱症,躁鬱症,這些被貼上標籤的患者,也很容易拿到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使用容易找到和獲取的物質。
時代雜誌寫到,美國在2015年報告的兒少吞藥自殺自傷案件,超過75,000 起。接下來,這個統計數字,連續五年,年年都增加,到 2020 年,用吞藥自殺自傷的案件,達到超過 93,500 人。
10 至 12 歲兒童吞藥自傷最嚴重
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醫學毒理學系主任,同為論文的合著作者克里斯托弗·霍爾斯特格博士(Dr. Christopher Holstege)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對我們的機構統計數字感到不安,於是決定對全國數字進行研究。事實證明,這種增加的情況不僅僅是單一地方的問題,更是一個國家的問題。」
統計研究呈現出來的,並非 6 至 19 歲之間每個年齡層,都發生同樣嚴重的問題。根據統計,最嚴重的是10 至 12 歲兒童,吞藥自傷的人數增幅最大,在五年研究期間,增幅飆升了 109%,達到一倍以上。
在 13 至 15 歲年齡層,增幅為 30%;6至9歲的兒童中,增幅為28%;在 16 至 19 歲的人群中,增幅為 18%。
另方面,研究也顯示,女孩吞藥自傷自殺的比例嚴重偏高,佔病例的近 78%。這份研究超過 50 萬例病例,其中有 276 人死亡,近 15,000 例病例險些危及生命,甚至造成長期殘疾。
關於抗精神病藥物的危險性,英國班戈大學精神藥理學家暨精神病學教授大衛·希利(David Healy),在2016年撰寫的一篇報告「抗精神病藥的副作用」明確說到:「即使是健康的志願者,抗精神病藥也會引起自殺念頭和感覺。」(註2)
根據希利教授的陳述,從提交給監管機構的臨床試驗中,奧氮平(olanzapine,例如Zyprexa中文藥名津普)和利培酮(risperidone,例如Risperdal中文藥名理思必妥)與其他藥物相比,跟更多的完全自殺有關。在氯丙嗪(chlorpromazine例如穩舒眠,第一代抗精神病藥)出現之前,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少有自殺現象。這表明許多人對所接受的治療產生了不良反應。而另一方面,研究也發現,治療第一年的自殺率遠高於其他任何時間。
英國澳洲兒童藥物副作用問題亦嚴重
多年來,CCHR公民人權協會一直對濫用處方藥提出警告,如今製藥大國的美國,再次艱難的提出研究,繼鴉片類藥物後,正視這項濫用精神科藥物而衍生的嚴重社會問題——年輕孩子的自傷自殺問題。
同樣令人憂心的還有英國與澳洲。
丹麥哥本哈根北歐科克倫中心(Nordic Cochrane Centre) 和哥本哈根大學的Andreas Ø Bielefeldt教授等醫學專家,在英國皇家醫學會學刊2016年十月發表的研究顯示,不只對未成年患者,抗憂鬱劑也造成健康成人自殺和暴力傷害的風險加倍,換言之,包括青少年人口,服用抗憂鬱劑每十六人中就有一人受自殺或暴力的副作用之苦。(註3)
2019年2月的英國醫學期刊(BMJ),由澳洲伯斯約翰科廷公共政策研究所(John Curtin 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in Perth)的 Martin Whitely 和阿德雷德大學研究小組的 Melissa Raven 和 Jon Jureidini,合作發表研究的結果,與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醫學的研究,呈現出十分類似的問題。澳洲年輕人(5-19歲)自傷和自殺的最常用的方法是過量服用抗憂鬱劑,也就是故意過量服用本應幫助他們的藥物。研究結論擔憂,由於自殘的人在以後的生活中自殺的風險會增加,因此這些結果可能預示著澳大利亞未來自殺率的上升。(註4)
長期使用精神科藥物問題多
現在所有的抗憂鬱劑都帶有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黑框」警告,警告它們可能會增加兒童和年輕人自殺想法和行為的風險。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可能有更多研究將揭露長期使用精神科藥物的更多問題。
維護和伸張屬於自己在精神衛生方面的醫療知情同意權,一直是CCHR公民人權協會主張和推動的。精神科藥物並不會因為由精神科醫生處方,就能抺除它的副作用。每一顆藥物在吞下去之前,我們都有責任了解它最糟糕的副作用是什麼。問醫生,問藥師,更要自己去查谷哥,關鍵字打藥名,後面再接兩個字「仿單」,就能找到藥廠出版的正式藥物說明單。
孩子的大腦在發育階段;用藥不得當,用錯,過量,或是碰到用藥物無法解決的問題,卻試圖用藥物來解決。這樣一來,服藥時間拉長之後,肯定會有問題。讓我們一起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警覺並阻止任何藥物濫用的可能性,特別是針對兒少開立的精神科藥物。
(註1)https://time.com/6183226/suicide-poisoning-young-people/
(註2)https://rxisk.org/side-effects-of-antipsychotics/
(註3)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141076816666805
(註4)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t.2020.00478/full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