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馨慧/台北報導】
▲公館老字號「泰國小館」歡慶四十四周年,老闆娘周瑪莉開心地合影。 (圖/源自周瑪莉提供)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結束後,一群被國民黨政府遺忘的孤軍,從雲南邊境逃離至緬甸,因被中共和緬甸軍隊兩邊窮追猛打,最終被逼到泰北邊境藏身。流落至泰北期間,周瑪莉的父親周名揚與傣族的母親馬桂美結婚,並在清萊美斯樂生下周瑪莉。礙於瑪莉一家人的身分特殊,泰國政府不承認他們是泰國人,因此只能過著沒有身分的日子,不僅生活上有諸多不便,連買房看病的基本人權都遭受限制,使周名揚不惜高價購買假護照也要帶著妻女逃離泰北。最後一家三口逃到台灣,並在台北市的公館落腳,開了一間河粉小吃攤維生,殊不知,這一做就是五十年。
烽火過往,至今還歷歷在目
年過七十的泰緬孤軍後代周瑪莉回憶過往,坦言:「我的父親非常痛恨共產黨,因為戰爭太殘忍了,而我的前半生似乎都在顛沛流離中度過。」提及父親,她難掩思念之情,並感慨地講起父親昔日艱辛漂泊的一生。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軍隊從大陸撤退,周瑪莉的父親周名揚年僅十六歲便離開廣東家鄉,加入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隊參戰。後來雲南省主席盧漢宣布投共,他只能被迫跟隨部隊留守到雲南西雙版納,且戰且走,一路撤退到泰緬邊境。一九五四年後,孤軍反攻雲南失敗,中華民國政府將原雲南反共救國軍未撤退部隊中較精良的人員重新整編為「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並將孤軍改編為五個軍,而周名揚則被編入在第五軍。一九六零年中緬簽署邊界條約後,在解放軍與緬軍聯合進攻下,孤軍撤出緬甸,轉而前往泰國,並被當地政府安排到泰緬邊境的金三角和清萊美斯樂駐地,最後第五軍駐地留在美斯樂。滯留在美斯樂期間,周名揚娶了西雙版納的傣族姑娘馬桂美,並在當地生下周瑪莉,後來一家三口便靠馬桂美做家鄉小吃,在美斯樂賣泰北河粉、金三角、泰北酸肉維生。雖然泰皇蒲美蓬許可這群孤軍和後裔居留在美斯樂,但礙於在泰國及緬甸政府未予於泰緬境內出生的孤軍後裔擁有一般身份之下,除了語言和生活習慣與當地人民一般,只有居留權的他們不僅發展受限於泰北山區,若離開美斯樂也隨時會有被逮捕的危險。「我們就算會說泰語,仍無法百分百融入泰國生活。泰國人不承認我們是泰國人,大陸又回不去,我們一直是沒有身分的孤兒。」周瑪莉如是說。
直到一九七四年,周名揚不願家人繼續遭受戰亂之苦,他決定離開泰北,並透過關係向泰國人買了三本假護照,成功讓一家三口投奔到台灣。
周瑪莉說:「來到台灣是我這輩子最幸運的事!我難以忘懷當時拿到身分證的感動,有種終於能安心生活的感覺!那時爸爸一心嚮往來台灣,加上有親戚在這兒,便買了三本往生泰國人的護照,換上父母和我的照片,直接闖過海關;再加上當時政府對孤軍抱有歉意,所以明知我們持假護照,官方還是發了身分證給我們。」時間回到五十年前,當時年僅二十歲的周瑪莉明白家裡已無多餘的積蓄,隨著父母年紀漸長,若是在台灣能擁有一番事業,便能更好地照顧家人,於是她延續母親教她的好廚藝在公館擺起小吃攤,賣起道地的美斯樂家鄉菜。
▲「泰國小館」創於1978年,是台灣營業最久的泰式料理餐廳。(圖/源自泰國小館臉書)
一肩扛起家計,「她」將泰國菜帶入台灣
「剛來台灣時一切都很陌生,加上爸媽語言不太通,只好由我找工作,當時想到的就是做小吃攤。後來經由美斯樂興華中學的學弟介紹,我才和母親來公館擺攤子。」周瑪莉回憶道:「正巧他在台大讀書,他告訴我學校裡有許多泰北學子來台灣讀書,而公館是轉運到中永和、新店的聚點,並建議我們來賣在美斯樂時期賣的河粉,於是我就從小攤子起家,做到現在的『泰國小館』。」然而要在台灣做出最道地的美斯樂家鄉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解決完攤位落腳的地方,緊接著要面臨如何找食材的危機。「泰國人喜愛吃鹹、酸、辣為主的料理,當時我們能用到的調料很少,因為很多材料都是東南亞特有,像南薑、香茅、檸檬葉、辣椒等,都要定期回去泰國買,那時台灣並沒有進口商。」不僅食材取之不易,如何讓台灣顧客接受泰國菜的口味也是一道難題。
▲周瑪莉於44年前成立泰國小館。(圖/截圖於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
在台大擺攤賣起最道地的美斯樂料理
一九七九年,周瑪莉和母親開始在水源市場旁擺攤,先是賣起最熟悉的泰北河粉、炒飯,後來加賣泰式咖哩、椰汁料理。「剛開始賣的很簡單,那些泰國中南部的料理,還是不同區域的泰國華僑和留學生教的。」然而母親拿手的家鄉菜是傣族河粉,主要是以番茄、豬肉、辣椒、香料、傣族豆豉當湯底,另外也做涼拌酸肉和生菜,屬於泰北口味,吃來辣且濃郁;但泰國中部以南,特色是黃綠咖哩、椰汁料理和海鮮湯等,口味酸辣中帶甜,與北方口味不同。「因此我們菜色也越做越多,每個人愛吃的口味都不一樣,店裡有近百道料理能任君挑選哦。」她笑著說道:「我們的客人都是在這從小吃到大的,有些客人更是從年輕吃到帶孩子來光顧,可以說『泰國小館』不只承載美斯樂的家鄉味,更是駐守著我青春的所有回憶,不管過去是多麼艱辛,但有了屬於自己的心血,住在台灣才安心嘛。」
▲泰國小館最熱銷的泰北河粉。(圖/源自於水晶安蹄 不務正業過生活臉書)
「泰國小館」的堅持,每道菜都必須是原汁原味泰國味
這家周瑪莉苦心經營的泰國小館源於1978年,當時台灣人多數都不習慣泰國酸辣口味,周瑪莉笑稱「當時沒怎麼賺錢,沒賠就是賺了。」直到1990年後,僑生間口耳相傳,讓泰國小館開始擁有固定客源,之後台生也開始嘗試吃異國料理,慢慢讓泰國菜在台灣打開市場,而迄今泰國小館儼然成為在台最長壽的泰國餐廳。
對周瑪莉而言,「泰國小館」是她人生中最珍貴的禮物,如果說味道是開啟人類記憶的鑰匙,那麼家鄉料理便是緩解思鄉情緒的良方。為此,她堅持每道料理都應該原汁原味,不能為了討好台灣客人就改變料理的味道,若是改變則不能稱作泰國菜。對於泰國料理,周瑪莉有一套獨特想法,她會為了鑽研特色料理回返泰國尋找食材,並在廚藝上精益求精,也會為了能在異地品嚐故鄉的味道而努力給來店光顧的客人做出一道道美味的泰國菜,如果說料理能治癒人的味蕾,那麼煮著家鄉料理即是她思念父母的一種方式。
▲周瑪莉和女兒朱美華開心地在店裡合影。(圖/周瑪莉提供)
有家人的地方,就是我的歸屬
如今已然七十歲的周瑪莉,將店交棒給她的大女兒朱美華經營,她將大半輩子的青春奉獻給這家店,不僅努力研發新菜色給客人多樣選擇,五十年過去,這家店的意義遠遠不再是守住母親傳給她的家鄉味,更多的是承載著那段銘心刻骨的昔日記憶。曾經流離顛沛的路途,讓她找不到心安的定所,而今子孫滿堂,對她而言是否也是另種人生中的圓滿呢?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