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汙染者、抗暖更要社會正義:氣候年輕世代關心什麼?

文字-A A +A

英國青年氣候倡議者瑪哥林(Jamie Margolin)在《紐約時報》的投書說道: 「對抗氣候變遷,勢必要同時對抗社會結構性壓迫。」

去(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上,公布了一項又一項的淨零目標、公約與宣示,最後達成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也是歷屆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締約國會議)首次將減少煤炭使用納入協議。

COP26期間,格拉斯哥湧進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在會場外、會場內,四處發起抗議行動。《BBC》報導在大會期間,十萬人參與了格拉斯哥的氣候遊行,大多數亦是年輕面孔。究竟年輕世代為何越來越不滿?他們又最關注哪些氣候議題?


COP26會場內的青年抗議行動。圖片來源: 全球青年綠人

雖然COP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也比許多參與遊行的年輕人大得多,但每年全球均溫卻不斷上升。COP每年由不同國家主辦,召集簽署UNFCCC的締約國,討論如何應對氣候變遷。COP舉辦20多年歷史以來,或許比許多參與遊行的年輕人都「年長」,但仍阻止不了全球均溫每年上升的速度。

根據聯合國的排放差距報告,本世紀末全球均溫恐上升2.7℃。長期追蹤各國減碳進度的非營利組織「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CAT)評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現行的氣候政策可以達到1.5℃的目標。

不只抗暖、更要社會正義的青年訴求

德國中西部的北威州(NRW),是德國煤礦重鎮,每年都有許多青年組織氣候抗爭行動。去年秋天在一場抗爭行動中,青年組成「Bipoc氣候峰會」(Bipoc Klimakonferenz)[1] 。Bipoc為黑人、原住民、有色人種(black, indigenous and people of color)的簡稱。該峰會也是整個抗爭行動規畫給Bipoc青年的「安全空間」(safe space)[2]

筆者參與此峰會期間,Bipoc的青年多次上台演講,表達氣候不正義是殖民的遺緒,西方國家百年來的碳排放與高汙染的生活型態,使南方國家長年承受苦果。同時氣候變遷也更加劇了階級、性別與種族不平等。

 

COP26氣候遊行。圖片來源:葡萄牙媒體Zap.Aeiou (適用 CC條款)

由此可見,廣義的氣候不正義(climate injustice)是當代青年關心的重點之一。

史丹佛大學研究也指出,氣候變遷加劇了全球的經濟不平等——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國際性別組織「GenderCC」的報告則顯示,女性在許多國家負擔大量勞力工作(尤其在農業部門),因此往往在氣候災難中首當其衝。而當氣候災難造成經濟危機、資源爭奪、甚至戰亂,女性相較男性也更容易面臨教育資源減少、貧窮、性暴力與生存危機。

氣候變遷下,受苦的往往是各種結構中的弱勢群體,例如南方國家、原住民、女性、性少數、窮人,但他們的實質政治權力最少,難以坐上談判桌,制定更公平的氣候政策。英國獨立媒體《Carbon Brief》引用歷屆COP統計數據指出,歷來女性代表參與COP的比例平均只占25%,且從未超過40%。這些議題在許多歐洲與北美的青年氣候運動中成為主要焦點。

英國青年氣候倡議者瑪哥林(Jamie Margolin)在《紐約時報》的投書便清楚聲明:「對抗氣候變遷,勢必要同時對抗社會結構性壓迫。」在各國氣候遊行的現場,也常見對抗上述結構性壓迫的口號與訴求。

全球性的「週五未來日」(Friday for Future)青年運動就提出「氣候補償」(Climate reparations)的訴求,要求北方國家應對南方國家提供經濟補償(而非貸款)、提供氣候脆弱地區經濟、技術支援,也應歸還原住民的土地與森林。墨西哥的青年氣候行動尤其聚焦議題如原住民、性少數與女性因氣候變遷所面臨的更艱難的處境。

在今年3月25日的全球青年氣候遊行德國現場,青年們高舉反戰布條,能源轉型的訴求與反烏俄戰爭相互連結。對青年來說,氣候議題不只是環境議題,也是社會與政治議題。

 
柏林2022年3月氣候遊行。圖片來源:Stefan Müller/ New Internationalist  (適用 CC 2.0)

「趕走汙染者」 青年要求化石燃料產業遠離COP

歐洲青年團體也將焦點放在對抗各國政府與高汙染產業的利益掛勾上。化石產業與高汙染產業對各國政府長年遊說,導致許多國家的氣候政策停滯不前。

以自稱環保先驅的德國為例,德國環境署最新報告就顯示,2018年德國政府的化石能源相關補助就有總共654億歐元,而永續、再生能源相關補助當年則只有162億。報告並指出,化石產業利益團體對德國政界的長年遊說與利益掛勾為主要原因之一。對抗化石產業與政治的私相授受成了青年的重要行動目標。

歐洲青年在COP26期間,於會場內外發起「趕走汙染者」(Polluter Out)運動。非營利組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指出,COP26期間來自化石產業的代表就有503人,比任何國家的代表團都大,並有超過100個化石產業公司出席大會。

 2021蘇格蘭格拉斯哥氣候遊行。圖片來源: 全球青年綠人

COP26期間,青年倡議者也在周邊活動Green hub提出具體訴求,以世界衛生組織行之有年、減少菸草產業干預公共政策與國際談判的公約WHO FCTC (WHO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為例,要求國際氣候政策應將化石業視為利益衝突團體而不能與會,且該制度化減少、避免化石產業對政治界的影響。

在每年全球均溫不斷上升,所剩時間不多的現在,世界各地的青年仍在努力,爭取一個更公平、自己有權參與的未來。

注釋

[1] Bipoc為中文語境中的「有色人種」,通常譯自”colored people”,有時可能帶有歧視意味。因此本文以原文的Bipoc簡稱加以區別。

[2] 代表Bipoc青年可以在一個沒有白人的環境中自在共處、暢所欲言,而不必隨時擔心白人為主的環境中常有的歧視。

【參考資料】

BBC(2021年11月6日),COP26: Thousands march for Glasgow's biggest protest

NY Times(2019年9月20日), I'm Not Only Striking for the Climate

Carbon Brief(2021年10月27日),Analysis: How delegations at COP climate summits have changed over time

DW(2022年3月25日),How Fridays for Future keeps the climate relevant as other crises rage

Noah S. Diffenbaugh and Marshall Burke (2019年4月22日),Global warming has increased global economic inequality

WHOTOBACCO INDUSTRY INTERFERENCE

UNEPEmissions Gap Report 2021

UmweltbundesamtUmweltschädliche Subventionen in Deutschland

bundjugend-nrw

Climate Action Tracker

GenderCC

Friday for Future

pollutersout

GREEN EUROPEAN FOUNDATION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32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趕走汙染者、抗暖更要社會正義:氣候年輕世代關心什麼?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61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61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