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珊瑚法界博物館 用雕刻推廣珊瑚文化

2022/08/02 20:00
7,384次瀏覽 ・ 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記者陳成毅、余逸安/宜蘭縣報導】珊瑚加工業曾替南方澳造就地方繁榮,珊瑚法界博物館創辦人賴榮興也跟上了當時的珊瑚產業發展,成功脫離貧困生活。但意識到台灣的紅珊瑚不斷外銷,便興起了要為後代保存紅珊瑚的念頭。他將珊瑚雕刻結合佛教藝術,讓雕刻不再是商品,而是能夠保存的藝術品。博物館如今由長子賴元淵接棒推廣珊瑚文化。

位於宜蘭蘇澳鎮的南方澳這個漁村,曾經有過非常繁榮的紅珊瑚採集加工業。紅珊瑚是合法採集的珊瑚,生長在水深約一百一十公尺至一千八百公尺的海域,以臺灣來說,紅珊瑚主要分布在東部及南部海域,深度較淺的臺灣海峽則沒有紅珊瑚的蹤跡,因此一般捕魚的漁法無法捕獲到珊瑚,只有專門用來採集珊瑚的珊瑚船才有辦法。全球四大產地為義大利、台灣、日本及中途島的附近海域,臺灣從日治時期開始才出現珊瑚採集與加工業,並將日本的技術轉移到臺灣,當時一年的總產值高達四十萬日幣,而當時一位日本警察的薪水為三十塊日幣,如此驚人的經濟產值改變了南方澳的經濟環境,吸引國內外各地的漁民聚集在南方澳,並出海到臺灣周邊海域、日本東南方的小笠原群島、夏威夷西北方的中途島周遭海域等,想靠著採集珊瑚大賺一筆。

從做豆腐到珊瑚加工 成功脫貧致富

然而,這個家族舉家從宜蘭縣壯圍鄉搬來南方澳,卻是意外進入珊瑚產業。珊瑚法界博物館第二代館長賴元淵表示,自己的家族在爺爺那一代就開始在做豆腐,這份職業也延續到自己的父親賴榮興身上。賴元淵坦言,以當時的經濟水準來看,賣豆腐是窮人才會做的工作。在冰箱還不普及的年代,不可能把豆腐放進冰箱保存,半夜做好的豆腐,可能賣不到中午就壞掉,一整簍豆腐即使在壞掉前盡可能多賣出幾份,也賺不了多少錢,當時的賴家可以說是處在接近赤貧的狀態。

在賴榮興二十幾歲時,正好碰上了南方澳珊瑚業的鼎盛時期,他的弟弟便想去當珊瑚加工的學徒。有一位珊瑚加工的師傅便告訴他可以向其購買雕刻機,自行在家加工珊瑚後,再拿出來賣,並允諾半年後再付款即可。但對於賴家來說,即使賣豆腐半年且不吃不喝,也達不到這個金額。為了償還購買機器的費用,賴榮興便決定轉行投入珊瑚加工業。而珊瑚加工確實也改善了賴家的經濟情況,但對於當時從事珊瑚加工的人通常都會被認為是很有家底的,賴榮興卻是白手起家。

照片

↑珊瑚加工廠內,員工們辛勤工作。 圖片提供/賴元淵

在珊瑚產業的鼎盛時期,一年的總產值可以是漁獲的九倍,臺灣生產並外銷了大量的紅珊瑚至日本與義大利。賴榮興適時加入了珊瑚加工的行列,原本應該可以藉此大賺一筆,然而,看著臺灣大量的紅珊瑚幾乎都銷往外國,無法將這些珍貴資源留在國內,便萌生了要為後代子孫保留珊瑚的想法。

二代接棒 推廣珊瑚文化成挑戰

從一九七六年投入珊瑚加工業的賴榮興,於一九八七年決定收掉加工廠,只留下一名雕刻師傅—自己的外甥,開始學習珊瑚雕刻。從原物料雕刻成完整的作品會需要經過採購、設計、雕刻、拋光等流程。過去因為臺灣珊瑚資源豐富,因此珊瑚價格較今日低廉許多,珊瑚雕刻師傅的養成得以使用大量珊瑚材料來練習。

珊瑚的硬度與玉石相比較為軟脆,因此作品能夠以較為細膩的方式呈現。篤信佛教的賴榮興,在珊瑚雕刻上融入了大量的佛教元素,其細緻的藝術表現,使他的作品在國際比賽中經常受到矚目,但賴榮興始終堅持保存珊瑚的初衷,除了有次因為經濟壓力不得已只好賣出自己的作品之外,大部分的作品都會被當成藝術品好好保存,並堅持不對外販售的原則,以貫徹想為後代保留珊瑚的初心。一九九九年,賴榮興將自家改建,成立「珊瑚法界博物館」,透過付費導覽的方式,向大眾展示自己親手雕刻的珊瑚作品,並擔任第一代館長。

照片

↑珊瑚法界博物館創辦人賴榮興,正忙著雕刻作業。  圖片提供/賴元淵

二O一一年,由長子賴元淵接棒經營這間私人博物館。賴元淵笑說,接手經營其實有一種被挖坑跳的感覺,「我發現它其實蠻有難度的,對我來講,如何去維持這個館的營運算是一個挑戰」,像是如何把珊瑚文化推廣的更活、更全面,譬如說像父親好不容易完成了這個雕刻作品,如果我們只是把它放在場館裡面,而沒有人知道,就會失去建館的意義;或是他做了很多文史資料,把這些歷史變成書,最後卻是放在圖書館裡面沒有人看,也會失去這本書存在的意義。所以我們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把這些需要推廣的東西更活化出來,「這件事情對父親來說可能不太能理解,但對我這代來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照片

↑珊瑚法界博物館第二代館長賴元淵。攝影/余逸安

四百艘剩不到六十艘 珊瑚產業走下坡

早期只有十二海浬的領海,沒有經濟海域的概念,所以珊瑚船可以航行至遠洋進行珊瑚採集,最遠會到位於太平洋中央的中途島,聯合國曾紀錄臺灣紅珊瑚年產量占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但美國於一九七四年向聯合國海底委員會提出專屬經濟海域的概念後,兩百海浬的專屬經濟區便逐漸受到各國認同,之後因為各國主張的經濟海域,涵蓋了原本的珊瑚產地,使得台灣的珊瑚船無法進入該區域進行採集,造成漁區縮小,珊瑚採集量下降,導致臺灣的珊瑚採集業沒落。如今僅有政府規定的五個小區塊能夠讓珊瑚船進行採集,包括基隆、宜蘭、台東及屏東外海,以及西南海域,且漁業署要求珊瑚船必須裝設衛星定位,若有珊瑚船停留在這五個區域以外的海域超過半小時,必須撥打衛星定位回報停留原因。現在全台灣的珊瑚船,從鼎盛時期的四百多艘,到最後剩下五十九艘,且政府規定只能停三個港,南方澳、馬公、旗津,但是交易買賣只能透過蘇澳漁會,因此珊瑚船會集中停靠在南方澳港口。

除了產地面積縮減導致產業沒落之外,賴元淵坦言,珊瑚會沒落的原因是因為臺灣根本沒有在推廣珊瑚文化,但也認為,別國採珊瑚的歷史超過兩千年,我們採不到一百年,要在這種短時間內誕生文化是不容易的,所以只能先將歷史記錄下來,才能有文化慢慢產生。賴元淵也提出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是要讓珊瑚飾品的地位能夠與鑽石、玉相提並論,但前提是珊瑚必須成為大眾的意識中,一種文化的必需品。以鑽石為例,為何臺灣明明不產鑽石,卻仍有許多人有配戴鑽石的需求或習慣,關鍵就在於鑽石在人們的意識中,是一種高貴的象徵,當所有人都去認同這樣的價值的時候,鑽石相關的產業就能夠存活下去;珊瑚也是同樣的道理。賴元淵也舉例,結婚的時候,要不要附金項鍊?只要講一句「我不附」,就可能引發很大的家庭問題,因為金項鍊就是傳統婚宴文化的一部分。而紅珊瑚作為飾品使用,在國際上已經歷時千年,包括日本、義大利的傳統飾品都含有珊瑚。台灣珊瑚產業的歷史雖然沒有這些國家來得悠久,但希望能夠透過提升臺灣人民對於珊瑚的文化認同,替珊瑚創造出與鑽石、黃金同等的地位,是珊瑚法界博物館想努力推廣的目標。

照片

↑以紅珊瑚製成的飾品,是南方澳在地居民經常佩戴的飾品。攝影/余逸安

咖啡 手作 攜手各界推廣珊瑚文化

對於如何推廣珊瑚文化,賴元淵分別介紹了館內的全新推廣模式以及對外合作的情況。館內新的推廣模式有三種,包括現在博物館的一樓已經改造成咖啡廳。官網寫著「佐著主人熱情的『下雨咖啡』,用南風澳仔的老故事,接待您!」,賣咖啡除了能夠補貼營運經費之外,也能夠透過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向來訪的顧客述說關於南方澳過往輝煌的珊瑚產業史;第二種模式為規劃工藝體驗區,我們計畫結合珊瑚工藝跟金工,讓遊客來訪時,不再只有單純依靠視覺去欣賞,也能結合手作,讓整體的參觀經驗更加印象深刻;第三個體驗是小旅行。以前我們主要是在館內進行導覽解說,這幾年我們持續發展對外的活動。現在全臺灣只剩南方澳有珊瑚船停靠港邊,其他地方都看不見了,我們就會帶領遊客去走走,尋找珊瑚的蛛絲馬跡,或是探訪南方澳在地的店家或挖掘在地的故事,並與博物館結合。賴元淵認為,這樣既可以讓更多人認識珊瑚文化,又可以從中做出不一樣的推廣模式。

照片

↑博物館一樓改造成咖啡廳。攝影/余逸安

至於跟外界合作的情況,由於珊瑚法界博物館屬於宜蘭縣的地方文化館,因此都會固定跟蘭陽博物館進行聯展。賴元淵說,這兩年有運送幾個小型的珊瑚雕刻作品到蘭陽博物館,與其他單位進行聯展。對我們來說,開館的目的在於讓更多人知道珊瑚的故事,有任何合作機會我們都不會排斥。唯一擔心的問題就是安全性,博物館展覽作品的原料雖然在購入時,因珊瑚資源充沛使得價格較為低廉,但以資源銳減的今日來看,這些珊瑚作品的原物料都價值千億以上,可能光六百公克就要價三、四十萬,甚至到幾百萬,平均價格都比黃金來得貴。因此每次跟蘭陽博物館合作,我們都會事先確認展品擺放的位子是不是沒有日照,溫濕度是否適合;以及確認展示櫃一定要靠牆,以免遊客如果不小心撞到,至少不會直接向後倒下。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點,如果能夠達成我們對於安全性的要求,我們都非常樂意合作。

採訪側記

在正式拜訪珊瑚法界博物館之前,對於珊瑚文化及雕刻作品的呈現可說是一無所悉。而在館長賴元淵先生的講解下,我們也充分認識到南方澳以前最引以為傲的珊瑚產業,以及博物館的前世今生。這次採訪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博物館三樓所展示的珊瑚雕刻作品,賴榮興先生精緻且細膩的雕刻技術,絕非常人所及,值得更多人前往博物館一睹大師級作品的風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